给自己搭建一个学习金字塔
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认知的很好整理,同时能够更多的看到自己知识欠缺。构建和补足认知构架,对形成看待世界的大局观和价值观体系有很好的帮助。
知识和技能的区别:这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部分是重叠的,要说区别我认为最大一点就是,知识可以同个人的实践结合,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技能。比如开车,学会开车的理论知识和能够开车上路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是却密不可分。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减少大脑的反应回路,例如有时不知不觉的就能开过某段路,脑子却是断片的,这就像把开车的技能焊接到肌肉里一样。
对信息的筛选,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智慧。这一过程是我们成长的内在路径。
基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直接应用于生活中,赚取生存资本的核心技能称为硬技能,这种技能越专业越好,narrow and deep. 起初核心技能不会太多,1-2个应该足够,毕竟我们的时间成本在一段时间内是有限的,但随着成长的积累,可以学习更多技能。
软技能,是社会生存能力的另一项重要本领,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自己的管理能力,通常我们认为自制力是一个人天生或者成长中形成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很多事是可以通过学习并结合科学的方法习得,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的。软技能还包括社会沟通协作能力,对家庭生活,工作项目的管控,以及繁杂琐事的处理能力上。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对家庭财务状况的敏感程度和资产的管理。
通识教育常常是被我们误读的重要一层,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学习西方艺术史,学习经济学思想就是通识教育,那叫科普,那叫知识入门ABC. 通识教育是要把握各个学科的内核部分,并且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使它们之间产生链接和关系,能够建立一张知识的大网。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强大的底层实力,由此看待事物更透彻,处理事物更顺畅,尤其能够建立自信和敬畏之心。
读书的快与慢
对于学习金字塔,每一层的相关书籍,总体上来看,数量应当是从少到多,阅读速度是从慢到快的一个整体思路。当然,很多点,知识的脉络,还是需要花时间去研究的。整体的思路是:迅速搭建一个构架,建立格局,也就是整套学科的关键概念,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多;针对每个概念节点去展开,在生活工作中展开练习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我们自然的学习过程,这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意识的去搭建你的知识体系,将能够遇见的你认为现在有用,将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列入规划,尽早开始学习。当然这同样是一个迭代改版的过程。
读书的速度和数量不仅应该取决于知识在你学习金字塔的层级,而且取决于你对学科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你的阅历多少,相关的阅历越多,书其实是可以越读越薄,越读越少的。最后,一边阅读一边研究探索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学习的态度
学习是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的,时下最流行的说法批判性思维,有很多解读,其核心我个人理解就是对学问持有一个审慎的态度,多问问题,轻下结论,不要轻易把观点性的命题拿来辩证。
知错就改,人对于错误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知识量的不足,信息的繁杂,阅历的浅薄等等原因,有可能对事物的发展和认知产生错误的判断,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克服认知偏见,认识到刻板印象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群体效应对自己判断的影响,更本质的看待问题。有时需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目的是把看似简单的结论拿来审视,就好像拨洋葱皮,拨的过程同样是改错的过程。我们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某些观点和行为的。人可能天生就不习惯改变,而且有些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当人们的观点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是倾向于把二者简单的归一化的。比如改变观点符合行为,又或者改变行为符合观点。有时这是对的,但取决于你所处的情景,关键是你能够认知到这一点。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斯科特
顺势而为
前些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素质教的好处,应试教育的坏处: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动手能力等等。暂且不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好坏。一个家庭,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都能通过共同的主观想象维持一个虚幻的共同体,比如公司里的法人。但是这些共同体中的个体在不同的时期都具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组织赋予的思想却又是另外一套机制,你完全有动机去改变组织赋予的意图,无论那意图是好与坏。行动权在你手里,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和对待命题本身。但是呢,社会大趋势是那个样子,我们是要改变世界的,无论一个人的能力多大,也只能够改变世界的微观部分,宏观的大趋势是有她内生动力的,所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对自己最有力的行为和决策。当然这里有一个假设,人是理性的。
比如我们在传统教育方式里,需要上课听讲,记笔记,画重点概念,反复练习,做作业。这其中完全可以掺杂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需要为人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但个体的认知意识是在一步一步的增强的。这个世界就固定在20%的优秀和80%平庸的理论上吗?只有少数人觉醒,大多数人依然沉睡吗?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知道顺应趋势的存活概率更大,最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失去主动权。传统的教育方式同样有她的优势,通过对知识的窄化,对知识的强化,最起码做到第一步:“了解六经”。
到了大学和社会上,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存问题,这时候学习本身要具备功利性,有用的要学,深入的学,没用的可以不学少学,但要有应对方法。我们更多的是面对灰色的选择,而非对与错,做与不做。通过广泛的涉猎,筛选出自己有用的学科,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用技能,有时候这个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当你能够生存下来的时候,余下的时间就是你追求真理,提升自我境界的时机。很多人不会意识到时间其实都是从指缝间溜走的,给任务加上一个时限是逼迫自己的很好方法。当然这时候我们的学习需要的是更广泛的涉猎,同时我们可以不必以一种仰视的态度去看待学问,而是以“拿来探讨”的思路去研磨,走向自己追求的方向和境界。
存量到增量
很多人喜欢收藏,爱读书的人,尤其喜欢藏书,我不反对。但是能够意识到,放弃旧有的东西,追求新的东西;让落后给先进让位;抓住知识的核心重点,去除糟粕,繁缛的部分。这些其实都是从存量的人生走向增量人生的途径。想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固守旧有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是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只有不断的审视这些学问,常常问问它们还符合时代的潮流吗,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那么给新的学问让步。在知识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喜新厌旧。“舍得”,把已经满了的杯子倒掉,才能注入新的清流。
Study Tips
一些学习的小贴士
a. 按照GTD (get things down)给自几设定任务时一定要设定频率,GTD本身不一定是1天一个周期,完全可以是2-3天,这样可以在更长的周期内完成一些必要的事。
b. 给事件设定等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c. 一段时间专注一件事,减少任务切换成本。
d. 快速入门一个技能领域:找牛人(知识付费),建立练习的高频小套路。
e. 进阶技能:刻意练习,学习的核心:用,尤其在生活实践中使用,比如英语。
f. 把握整体逻辑:画知识框架,填节点;逻辑关系,思维脑图,人类更容易记住视觉化的东西,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
g. 不定期的复盘总结,强化神经元链接,形成长久记忆,最终将知识和技能“内化到肌肉里”。
h. 搜索,Google、wiki, 21世纪必备技能。
i. 减少干扰源(尤其是手机),保护注意力。
j. 拆解大任务,制定可执行小目标。
k. 提问是最好的思考开关,定期重塑目标,赋予目标重大意义。
l. 建立学习圈子,独乐不如众乐,软链接比硬链接要高效。
m.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物理接近你的目的地和专业技能聚集地是一个占据地利的方法。
n. 每天坚持的一些事,吃饭睡觉不算😅
o. 事情对你越是重要,要求越是要苛刻,反之依然。
p. 机会成本决定学习要求的等级。
拖延症的原因:生活允许你拖延
克服拖延的方法:制度或者说机制。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