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幅漫画:十字路口,交警拦下一个骑车闯红灯的人,批评道:“你没有看见红灯吗?”骑车人答:“不,我没有看到你!”
发笑之余,引人深思:罚款是否比交通规则更有说服力?我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否老老实实不闯红灯?
也许,大多数人的内心早有答案,频发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然而,这则漫画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批评明知故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我想,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在一个只依赖“法律”、“他律”,缺乏“自律”、“慎独”风尚的社会里,国民的素质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为提高素质而制定了各种行为规范、行业守则,这无疑是极其必要的。但如果人们遵守它是因为怕扣分,怕罚款,怕曝光,就不能因此说国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这种逼迫下的权变,换了地方就可能原形毕露,就像如今有些贪官,抱着“只要不被抓”的侥幸心理,大行权钱交易之道。
所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美德“内化”的意义就凸显出来,而“慎独”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传统美德。
“慎独”,即“暗室不欺”,大意是说:人在监督之下,往往会收敛自己贪枉色欲等罪孽之心;而在无人监督或者权力过大时,私欲常常会无视公正,放纵往往会取代自律,必须谨慎对待。
古有战国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坐怀不乱”,这是为人的自律;汉代的杨震对行贿者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是为官的自律;今有感动中国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二十几年走了二十六万公里的乡村邮路,从未发生一件邮件的丢失,这是职责的自律;还有大学者钱钟书“一家四口四副眼镜,星期天四人各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的动人画面,这是求知的自律……
我们耳熟能详的圣贤、君子、学者无一是“慎独”者,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一丝不苟,清正守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提倡“慎独”,不仅因为它是自我人格完善之道 ;还因为它是社会和谐安定之法 ——每个人高度自律的道德感的形成,可提高群体遵守社会规范礼仪的自觉性,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人们拥有更多自由个性的空间,可以选择或创造更多在别人注视和监督之外的生活工作方式,能否慎独自律,已成为现代人能否完善自我人格,建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好的素质不是逼迫和表演,而是洋溢在精神里,弥漫在气质中。“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良知,这种发自内心的约束力无疑是最强大的。具备了这样的高度自觉性,就不会在讲秩序重礼让的地方“奋勇争先”,更不会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无需监督,就有了为人处事的慎言慎行、慎始慎终。
众所周知,民族素养的提升,要靠每一个个体脚踏实地的努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要将古人的慎独美德转化为自我反省的心境,自我改进的努力,自我监督的觉悟,自我超越的追求。让慎独自律的精神也能在新时代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