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去,会比想要得到更容易让人心动。”——鲁迅。
不知道到鲁迅先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如果真的说过,可以看得出来,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情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歌词想必都不会太陌生,其实,无论是鲁迅也好,陈奕迅也好,说到底都是在讲同一件事——恐惧诉求。
什么是恐惧诉求?先来看这篇文案:
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
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
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人。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
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作为一名码农,想必对这篇经典文案不会太陌生。这是奥美给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写的一篇文案,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正是因为它字字戳心,每一句都能触动读者,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的同时,充分描绘出不读书的严重后果。
写了这么久的文案,最容易落入一个惯性思维之中,那就是产品中心思想。每拿到一个产品,就恨不得把它的优点、好处、作用统统一股脑的和盘托出。但其实,这种自恋式的文案,不仅作者自己写得无感,消费者看多了甚至还会感到反感。
这就如同恋爱一般,当你遇到一个心仪的女孩,你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她面前,可是,追她的人又不止你一个,而你所谓的优点不过是众多仰慕者之中最为基础的标准罢了。一味地阿谀奉承,附和讨巧,最终是无法打动心仪的女神的。
那究竟该如何是好?如何才能追到心仪的女孩?如何才能让她为你动心呢?其实,在爱情的世界了,所谓的身高、相貌、家世都是最表层的东西,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让她为你心动。
对于失去的恐惧,比想要得到的心情更容易让人动心。这便是恐惧诉求的秘密。
写文案也是如此,通过描述痛苦场景,呈现严重后果,从而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而不是一味的自夸。
就比如之前写过的一把不湿雨伞一样。
单纯的介绍雨伞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使用方便,消费者很难产生触动情绪。相反,通过恐惧诉求文案,让消费者在场景之中感触到,没有这把伞会有多么的不方便,更容易让他心动。
痛苦场景:上班日下雨挤地铁,手里拿着湿漉漉的雨伞,一不小心就把湿伞蹭到别人身上,想想就觉得尴尬,时不时还会遭受白眼对待。到了公司大楼,明明快要迟到了,却还要先用塑料袋把雨伞套上,真是麻烦...把湿伞放在公司门口晾干,等下班来看,却不翼而飞了,每年因为拿错或忘拿而丢失的伞可能得有三五把了...
严重后果:带着湿伞挤地铁,得遭受白眼。雨伞不能及时收包,容易丢失,造成财产损失。
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天哪,要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啊,读者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地往下看产品功能的介绍。
同理,想要让女神对你感兴趣,先不要急着表现自己优点,而是让她产生对于失去你的恐惧感,额...具体怎么操作,还得靠各位的悟性。因为我也不知道,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