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完了百岁老人杨苡(又名,杨静如)口述的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老人是天津人,说话有天津特色,简单而精炼,很好读。里面的人和事也描写得非常有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老人杨苡出生于1919年,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办者,因此从小生活非常富裕,虽然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是姨太太并不是正房,她们兄妹三人仍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她的哥哥杨宪益是著名翻译家(将中国名著翻译为英文),她的姐姐杨敏如是古典文学家,她自己是著名翻译家(将英文名著翻译为中文,如最早的《呼啸山庄》就是杨苡老人的作品)。这与她母亲的坚持读书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她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只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认识一些字,但是她的母亲深刻地认为一定要读书,读书好是最好的,这样的教育才培养出了杰出的子女。
她的母亲和兄妹三人都非常长寿,母亲和哥哥都活到90多岁去世,姐姐活到101岁去世,这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事分不开的。他们都不与人争斗,或许是因为母亲是姨太太,他们是姨太太所生,觉得天生低人一等,起初不敢与人争斗。后又因为受过很多教育又不屑于人争斗,能够接受生活中的不公与生活抗争。他们虽生在乱世时代,不参与党派战争,因此得以在特殊时期没有受到严重的对待,坚持了下来。
杨苡老人性格单纯,对于显赫的生世不宣扬,也不痛很。她可以过大家庭的生活,吃丰盛的饭菜,经常穿新的豪华的衣服,也可以在去到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后过艰苦的生活。我记得深刻的有她在重庆的时候带着孩子在一所中学教英语,住在学校的一个仓库里,里面的老鼠很多而且硕大,在地上窜来窜去的,她晚上睡觉醒来都要看看孩子的鼻子还在不在,有没有被老鼠咬掉。她面对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希望,不怨天尤人,也不顾影自怜,一直在心中充满信心。她活得非常真诚,不论是对家人还是同学、爱人都是如此。她有时有些“呆”,对很多事情“脱敏”,这也导致她没有三心二意,反而使得她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
她回忆的一些人很有意思,有中西女校的同学,都是像她一样天津的大户人家的女儿,学校的校长“范教士”,有著名的文学大家,如巴金夫妇、沈从文等等,感觉她的朋友圈太牛了。
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令人唏嘘,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公主”,她的父亲的正房所生的女儿。因为从小备受宠爱,不认真读书,缺乏认知,把自己的人生过得非常糟糕,最后死的也非常凄惨。还有“四姐”,她的父亲二姨太的女儿,本是很好的孩子,但是在关键时刻选错了路,导致后面的人生很惨。
这些人和事都充分验证了一个人判断力的重要性,提升判断力要通过多读书提高认知,尤其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一旦做了错误的决定可能命运会很惨。多读书提高认知能够优化朋友圈使你更强大,更加能安稳地度过一生。如果出生在大户人家更要多读书,否则是hold不住这份富贵的,反而可能因它而更惨。
我非常钦佩杨苡老人的记忆力,她在高龄时因为意识到了记忆里的衰退而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每天有意回忆做过的梦,默写以前唱歌的歌词,手边随时翻着纸随手写一些东西,坚持每天读报、看新闻、看电影等。所以她到90多高龄,仍能够将年轻时发生的人和事记得非常清楚,包括名字,细节等等,才有了这本书。老人到走的时候都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应该和她运用英语有关,如老师所说,双语使用者的大脑就是比单语使用者的大脑更强大,灰质更多、白质面积更大。
很有意思的书,可惜老人在2023年1月去世了,享年103岁,不知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是否完稿能否出版,还想听她讲其他人的事情,如她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