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教授在《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中提到:阅读、思考、表达是知识通往素养的三道必经的程序和门槛,是实现教学增值的三个核心教学要素。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抓住了阅读、思考、表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
无独有偶,王荣生教授在《解读“语文实践”》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如读课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就是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语文学科本身。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的能力。其中表达分为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也就是“说”和“写”的能力。
余文森教授还提到了:没有阅读、思考、表达参与的课堂只能是知识传递的浅教学。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真正学会了学习,也就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具备了获得优秀学业表现的基础。这三种能力是“根”和“本”,其他能力是“叶子”和“花朵”。
那么,什么是语文呢?浅显解答:口说为语,笔落为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即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感受知识获得的乐趣,坚持学下去、学好,就有了可能性。
这三种学习力的获得仍需要老师学会放手和引导。比如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一部分学生只就文本本身进行范读。因为不了解作品的故事背景,所以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更不会积极的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所以寄托于老师个人呢对学生的思考方面进行引导。
孩子们也愿意跟老师聊自己对某一文本、某一人物的看法,表述自己的理解,还会积极的和老师、同学争辩。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若老师自身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不够,也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形成具象化的成果,学生也就无法知道自己进行某项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老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首先教师要抓住学科知识的内涵,找到学科知识和三种能力的结合点,这样的话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到真正的生活中去,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语文课堂本身,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由教师操控整个教学的过程,自己也习惯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搭建教育支架,学生可自主学习后,并没有及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表达,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系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仍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