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各个公众号里都是关于读书的文章,也凑个热闹罢。这段时间在看有关饮食方面的书,比如汪曾祺的《食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袁枚的《随园食单》,还有《饮食与中国文化》等,一堆书一起看,也是不错的方式。正好赶上读书日,索性写点感想。
这些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相隔十万八千里,那是不是喜欢美食?也算不上,对吃没有讲究,至今朋友相聚不会点餐,也记不住哪家馆子的饭菜好吃,实际上也很少在外面吃饭。那是不是喜欢烹饪?也谈不上,连家常饭也做的不多,结婚多年和孩子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用烧饭,自然也没什么拿手菜。唯一喜欢烤饼干烤点心,可是每天忙忙碌碌也没时间练习,如今烤饼干的技术可能还不如十岁的女儿。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书都没什么用,干嘛还要花时间来读呢?其实就是喜欢,想了解各个年代老百姓的饮食生活,再和现在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也是好奇心使然。
这些年,看了不少专业之外的书籍,除了饮食方面的,还有植物、哲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简直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没书读的一种补偿。自小喜欢看书,只要能找到的,什么书都看,看的比较多是评书,父亲喜欢看《薛刚反唐》《杨家将》什么的,就趁着父亲去干活的时候在家偷看。后来读初中了,开始看武侠小说,金庸和琼瑶的小说基本看过来了。那个年代,在农村也就是看这些书,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名著。
不论是走亲戚还是去同学家里,只要看到书就挪不动腿,看一整天也不觉得累。宁愿不和小朋友出去玩,也要看书,只是那时候的书太少,无聊的时间太多。
虽然喜欢看书,但实际上是不会读书的,经常是囫囵吞枣或是看热闹,不知所以然。当时能直接感觉到影响自己的却是几本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摘抄里面能感动自己的文章和段落,那时候流行摘抄本,感觉从思想上有了指引,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那个时候,看学习的书才是正事,我们偷着读的都是父母眼里的闲书、没用的书,那都是不务正业。而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闲书,让我这个农村孩子有了向往、看到了还有和父母不一样的生活,尽管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总算是实现了自己向往的目标。
后来工作了,为了考证书,曾一度不再读闲书,好几年的时间都是在啃专业书籍,这样的过程好像也是必须的,否则不会有很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等到证书考的差不多了,专心把专业知识用了几年,忽然发现专业知识好像不够用了,又开始读和专业有点关联但不是很密切的书,比如管理、运营、统计甚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直到有一天看了德鲁克的书,豁然开朗。作为财务来说,除了本专业以外,对管理、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能把很多业务糅合到一起有序运行并提升效率,工作相对就变得轻松很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文化、哲学等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书也不再是囫囵吞枣,有些书可以看几遍不厌烦。尽管经常觉得看完就忘了,但是自己的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变了很多,对很多人和事的理解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别人,性情宽容了很多。这些好处,都是没用的书带来的,所以要继续读点没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