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店读王小波的《红拂夜奔》,这本书现实主义讽刺的小说,连小波自己在书里都说自己要把想讲的话做各种隐喻、暗示,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去读这本书时,觉得小波的隐喻其实就是各种现实的映射,而且映射的很直白,甚至每个人物和场景对应现实中哪些人群,哪些事都是那么直接。
我在想,如果我上小学的时候,能读懂他在说什么吗?就像我们学习《桃花源记》,如果没有老师教条式的灌输给我们作者写这篇文章背后的隐喻,我们能看懂吗?我们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历史,社会现状。那些灌输进去的也就是文字本身而已,我们对历史和时代背景没有观感体验,更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很难理解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大致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首先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重要的事件,也通过一些电影、视频、记录片,或者年长的长辈的描述,对当时知识分子窘迫,言论的封闭的现状有了知识基础,有了感官了解。加之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身社会经历,对小说中的描述有了完全的映射反应。我们知道他在讲什么,而不是像小学生一样,觉得这只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冰冷的文字,觉得无趣。现在我们再读,觉得他也没什么特别深奥的道理,只是在描述现状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同期的作品就是在描写我们周围的事情一样。
突然迸发出一个想法,我们想要了解一部作品,是不是我们可以先去了解当期的历史、文化、礼仪、时代背景、影视作品、画作等等,有了这样的阅读背景的基础,再来品读一部作品的时候,才能有价值和意义。
好像非常有价值文学作品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现在鲜有通俗又影响深刻作品出现。以至于“重温经典”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像现在的歌曲,虽然高产,但是质量真的有待商榷,反而因为普遍质量欠佳,所以高产对发现好歌曲又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一个40多岁的阿姨说:“以前的歌,多朗朗上口啊,百听不厌,那时候一首歌要打磨多长时间呀!”,没错所以现在才出现了那么多改编歌曲和改编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