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就写贾宝玉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 胠箧》一则,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写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是贾宝玉在湘黛处梳洗,袭人在家非常郁闷,宝玉回来后,袭人不理宝玉,宝玉看了《南华经》的一段感悟,他将庄子谈天下事移至闺阁之事,一番照虎画猫的强辩,让林黛玉看到后又气又笑,不禁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是《红楼梦》中第一次描写贾宝玉应用庄子思想理解人生,当然他的人生在此时非常狭小,仅仅限于和身边姐妹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能看出贾宝玉企图用庄子的思想解决身边的矛盾和自身的烦恼。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的生日宴上,贾宝玉努力调和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误解。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出的贬谤。他又想起前日所看的《南华经》上的语句,因此越想越无趣。在细想来,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虽然袭人曲里拐弯的劝解,但他又想起宝钗的背的《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觉泪下,细想这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湘云和宝钗看了这个偈之后,宝钗认为宝玉悟了,但其实宝玉虽然有点感悟,并没有彻底悟道。在林黛玉的机智追问和宝钗讲述神秀与惠能故事的情景下,让宝玉认识到:“原来你们比我的知觉在先,我如今自寻烦恼。”
这是《红楼梦》中第二次写贾宝玉面对生活中的烦恼,试图用庄子的思想感悟人生。但宝钗和黛玉意识到宝玉的思想不能这样发展下去,因此及时想方设法纠正贾宝玉的思想。其实这是俗世少年因烦恼而求解脱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读庄子后对生活的思考,虽然不成熟但不断的思考。这是曹公在十八世纪时对封建社会富贵人家的少爷在少年时所特有烦恼的关注,以及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寻求解脱烦恼的思考。
同是十八世纪,德国作家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描写了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二姑娘一通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人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这本书发行后极为畅销,反映了少年烦恼问题的普遍性,以此呼吁社会关注少年群体,如果对于“少年维特”对爱情、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烦恼忽视,,那必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少年维特以自杀结束生命,而贾宝玉以出家做为自己人生的归宿,命运虽然不同,但也有相似。
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医疗技术日益发达,学生的身体健壮了,智商指数提高了,面对着越来越卷的教育形势,家长把孩子的成绩放在第一位。有多少家长关心过“贾宝玉”的心理烦恼?有多少学校关心过“少年维特”的烦恼?身体的健壮表现在外面,可是心里的烦恼却是看不见的,
我们不妨从《红楼梦》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吸取教训,关注少年的烦恼,给少年提供解决烦恼的建议或者途经,让更多的少年拥有解决烦恼的正确方式,让少年的心底充满阳光,洒下希望的种子,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