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我们的学生一捧起语文书,就能升腾起对母语的挚爱深情,一捧起中国经典作品,就有强烈的阅读愿望,精读深思,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结、民族睿智、民族思维方式,享受精神的愉悦。”
怀着敬畏之心翻开这本书,于第一页首段便读到了这段文字,顿时令我热血沸腾,果然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可以传情的,从眼睛到心灵,它足以唤醒我的每一个情感细胞,它足以激发我每一个活跃因子。
很久以来,我也一直在深思,我们为什么学习语文?阅读的意义何在?只是因为它是一门课程吗?只是因为要考试吗?语文地位也一度升沉不定,令人悲哀。
“学语文有什么用?数理化才能走遍天下。”
“语文嘛,学不学都那样,还是英语提分快。”
“语文简单,谁都能教。”
语文地位也决定着语文教师的地位,可是面对这样那样的论调,我们万不可先自我乱了阵脚,失了寸心,否则还怎么守得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坚守与引领
“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个个汉字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哲学智慧、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热爱语文,在习得语文能力的同时,孜孜不倦地把蕴藏的文化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促进灵魂发育,精神成长。”
犹记的曾今,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读数学家苏步青的《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因为我想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重要,在他们心中播撒语文的种子,但其实我更想让我的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你看我们的汉字它多美!从一个个甲骨文开始,从一个个象形文字开始,我们看到“鸟”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眼前就飞过一只鸟儿,即使我们还没有见过它,我们也能通过这个汉字而想象其形状,甚至似乎还能听到它的鸣叫声。我们在读“泉水叮咚”“余音婉转”时,似乎泉水的声音,音乐的曲调正跃入耳中。我们读“枯藤老树昏鸦”感受到苍凉,我们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到悲伤。仓颉从看到野鸡留下的爪印而开启了造字的大门,从此 “日、月、云、雨”都有了它本该有的样子,古人的智慧令我们惊叹。所以说:
“我们的语言文字形美以悦目,音美以悦耳,义美以悦心,其中有无限的宝藏,陪伴人的终生。青少年学生真正进入了这个宝库,能长知识,长能力,长智慧,吮吸中华优秀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滋养,一辈子受益不尽。”
母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得住我们的文化,才能守得住我们的家园。就像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的那样,“即使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它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可是非要等亡了国才体会到这一点岂不是太晚?
“一个文明的、有素养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是视若珍宝的。”
我们的孩子就应该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满怀敬畏之心,认真书写,领悟含义,表情达意,畅叙人生。在一个个故事中丰富想象,启迪智慧;在一篇篇文章中咀嚼涵咏,书写内心;在一本本书中无限驰骋,奔向未来。
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生命,热爱自己的民族,就该热爱母语,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将它传承下去。
二、阅读与未来
“读书就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我们苦难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一代一代的志士仁人继承和发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民族气节是我们的民族魂。”
是啊,我们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了如何与人相处;我们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懂得了如何修身养性。我们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仅感受诗写得好,而是文天祥那种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我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内心油然而升腾起强烈的爱国之情。我们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感受到屈原为追求国家富强的理想、坚持高洁的品行,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无不热泪盈眶,情不能自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而其中贯穿不止的始终是民族气节。
我们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是为了培养美好的品德及优秀的品质,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文化自信,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高素质的民族一定是从阅读开始的。
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努力为他们创造阅读的环境氛围,将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孩子,希望他们拥有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默默地坚守,徐徐地引领,相信一定会迎来语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