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及注释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fèi):《正义》解作“小貌”;《诗集传》解作“盛貌”,闻一多考证后者是。
甘棠:即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芾:盛貌;蔽:可蔽风日。
翦:同“剪”,剪其枝叶。伐,伐其条干。
召(shào)伯:即召公,姬姓,封于燕。
茇(bá拔):原意为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露宿。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败:伐,毁坏。
憩:休息。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拜:拔也,一说屈、折。
说(shuì):通“税”,休憩,止息。
直译
棠梨树浓荫蔽日,勿剪枝叶勿砍伐,这曾是召伯所居之处。
棠梨树浓荫蔽日,勿剪枝叶勿毁坏,这曾是召伯休息之处。
棠梨树浓荫蔽日,勿剪枝叶勿攀折,这曾是召伯停歇之处。
解读
《毛诗序》称:“《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诗集传》称:“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对于此诗事歌颂召伯,古来没有异议。只是对于为何以此树表达对召伯的思念,有不同意见。朱熹说是传达文王之政策的时候,曾经在这个树下休息。
方玉润提出质疑,一来召伯并非文王时代的人,布的不是文王之政;二来召伯作为一方大员,肯定有自己的公堂,何必出去再树下办公,那样岂不是太装了?他认为,召伯在当地执政,惠及民生的事情,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地;他必然曾到农田里督促人们从事农业,偶然会在某棵棠梨树下休息。以后人们睹物思人,所以珍惜此树。
闻一多认为,古代官员通常在社中断案,社中必种大树;旧俗往往在社中大树下审案,所以郑笺、朱注认为召伯为不打扰百姓而在大树下断案,是不对的;毛传认为蔽芾是小的意思,也不对;方玉润说,是召伯在野外劝农时曾在树下休息,也不对。闻一多认为,那棵树,就是召伯经常在其下办公的树,所以老百姓以其为召伯的化身,爱屋及乌,倍加珍惜。
赏析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赋。开篇便以百姓之口吻,述此棠梨大树,互相告诫,不要剪除其枝,不要砍伐他,因为召伯曾经在此树下办公)。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赋。再次告诫,不仅不能剪其枝叶,也不要破坏它)。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赋。不仅不要剪其枝叶,也不能弯曲其枝,可见其珍重之意)。正如《诗经原始》所讲:“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而愈见珍重耳。”百姓心中一杆秤,对于真正勤政为民的官员,百姓永远是不吝赞美、真诚爱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