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冷凝水影响菌种的生长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母种培养基带有比较多的冷凝水,那么都不会太好。怎么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
1. 培养基较热时就密封盖板,导致水蒸气在盖板上凝结。制好的琼脂培养基上面有水滴,主要是在搁制斜面过程中,室内温度与管子温度之间的温差太大而造成的,特别在冬天更易产生。斜面在搁制过程中,试管外壁降温快,而里面的琼脂降温慢,就是凝固了的琼脂还是比室温高。管内的热空气碰到冷壁就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附在凝固的琼脂上,如果是少量水,放在加温的培养室(箱)内1-2天就会消失,如水分太多,只能另制新的解决方法。在倒制培养基平板时,将倒制的平板迅速的摞在一起;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最上面的培养皿内倒上半培养皿的热水,静置至平板培养基凝固。除了极个别平板以外(如果最上面放置半培养皿的热水,则所有的培养皿平板都不会出现水蒸气附着在皿盖上的情况),所有的平板盖上面都没有水蒸气产生,非常利于后续试验的进行,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2. 组培室内温度偏高,导致培养基中水分蒸发。可以适当降低房间温度。
3. 琼脂平板表面或内部有微生物生长,呼吸作用等代谢产生水分,并且使得培养基内部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凝结在平板上。针对该原因,可优化生产工艺,及改进型的培养基配方,附加干燥剂,在密封的包装内部形成水汽的动态平衡,很好地避免冷凝水的形成。(其本上因为该 原因的使用的皿需要进行CAPA调查了。)
针对有水滴现象,可以通过下述操作,尽可能地避免不利影响:
一、特别要注意消毒灭菌后的操作,待压力自动降到“0”后,先打开通气阀,把剩余的压力减压后,再打开压力锅盖,但不拿走,在锅上移开一道缝隙,让锅内的热气涌出,让棉塞和试管内的水蒸气先蒸发一部分。此时的试管温度在100℃左右,不能马上拿出,约半小时后或1小时左右,此时的棉塞已烘干、试管温度已下降到60-70℃,再拿出试管搁至斜面,而且试管要搁在小棉垫上,上面再盖小棉被(夏天可铺盖报纸等)或者放在加温的培养室(箱)内搁更理想。
二、母种培养基灭菌完毕,取出摆放斜面后,可用多层厚厚的干净纱布等将刚摆好的试管培养基盖好,一是可以防止在冷却过程中有灰尘降落在试管培养基表面,影响以后的无菌操作;二是可以防止在冷却过程中,玻璃试管内外温差过大,尽量降低冷凝水的形成。实际上,这一方法还不能完全杜绝冷凝水的形成;
三、如用硅胶塞封试管口,可提前一周将母种培养基做好。如果用棉塞封口,时间可适当缩短,这样经过一周左右的静置,母种培养基管壁和斜面上的冷凝水可基本蒸发掉,在使用时就会非常方便。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反对,因为很多教科书上说,母种培养基要现做现用,或尽快使用,否则容易被杂菌污染,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只要母种培养基灭菌彻底,放置时间再长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点大可放心。不过在放置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培养基试管口要稍微抬起放置,不能放在灰尘很多的地方,试管口可以用牛皮纸包好,特别是棉塞封口的培养基不能密封保存,防止棉塞滋生杂菌,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实在要急用培养基,带冷凝水接种也可以,有可能在菌丝生长时会受到冷凝水的影响,生长暂时可能表现不良,不过没有问题,随着水份的蒸发和菌丝的快速生长,慢慢就会表现正常。这里提几个细节,如果带水接种,在母种培养阶段,母种培养基的口部要稍微抬起,防止冷凝水流到管口,打湿棉塞或硅胶塞,这个会对菌种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冷凝水太多,可在接种时倒掉,这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不能让冷凝水回流,倒完后,继续保持倾斜姿势,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管口灼烧后,才能开始接种操作,严防管口带菌,随水回流进入管内,造成不必要的污染;也可将管口先灼烧灭菌后,再将水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