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奇葩说第6季开始了,6季,6年光阴
我很久没有看过电视剧、娱乐节目了,昨晚有点空闲时光,突然想是不是应该看一看什么?在爱奇艺发现《奇葩说》第六季开始了。
一直都在追《奇葩说》,这段时间有东西可看了。我并不是死忠粉,更不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节目或者明星,而全方位无死角想知道任何情况。所以《奇葩说》第五季看完以后,我再没有关注过《奇葩说》的后续情况。它要不要继续出第六季,什么时候出我是完全不知道的。
顺其自然不是很好吗?
身边的人都不看《奇葩说》,我没有找到同好,作为一个不把这种爱好连于网络的粉丝,实在孤独了一些。
他们对《奇葩说》的评价是太吵,看一群人在那里乱哄哄的,吵架有什么意思呢?
照这个逻辑下去,看一群人乱哄哄的跑来跑去有什么意思呢?看几个人在那里做饭聊天又有什么意思呢?
哎!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吧。
在满屏的糟糕里,《奇葩说》算是一个兼具娱乐性和思考性的节目,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有捧腹的欢笑,也有令人窒息的思考。
6年,时间。恰巧是人生里最深刻的6年。
02给我印象深刻的四位导师
在奇葩说里,能看到无数特立独行的奇葩,我喜欢这些人,他们不是简单的哗众取宠,他们是一群有意思人。因为特别,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特别的思考。
高晓松是外延广阔却不学究迂腐的人,随随性性、玩世不恭,长相确实不敢恭维。
蔡康永是一位同性恋,最初对他的印象无非是娱乐圈中众多小丑中的一个,除了勇气我甚至看不到他的璀璨点,只因他身在娱乐圈,主持的还是一款八卦娱乐节目。然而,在奇葩说里,我看到了他的绅士、谦虚而谨慎,阐述一番后,会紧跟一句“这是我的建议”,这样的人知道宽容。他阅书无数,在娱乐圈里能够静下看书的明星不多,能够把自己的所阅所识幻化成外在光芒影响别人的明星更不多。他那么柔软又那么刚毅,自有一副人生导师的风范,六季元老。
金星,更不必说的特别,她是中国首位变性人,而且她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神话,她是奇迹。对于如今正在思考自信,更看重随心而活的我,是一份触动,一份泪流满面的感动。我选择了一份最不自由、最缺乏活力的工作(其实它跟我本身的性格和生活是匹配的),我想在这个既定的框架里,过得更自由更独立一些,活出跟着心走的感觉,不为金钱前进,不为别人的眼神而活。
最后一位是马东,只所以把马东放在最后,是因为我最喜他。他在众多奇葩中是最“正常”的一个,但在一个节目中,我能看到他的机敏和睿智。作为一个节目的制片人,通过节目更能看到马东这个人的才华。他思想是自由的、开放的,不被旧有的模式束缚,创新不断,光念广告词都是醉了。我有时期待的就是看他念广告词。马东在节目过程中思维敏捷能hold住全场,对辩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处处可见,他或许也是能辩。这样一个人,没点经历,对生活没点独到见解是不可能的。一个胸中有墨,肚里有货的人,总会通过言行发出光芒,让人看到他。
03对新一季《奇葩说》的感官
至我写这篇稿,第六季《奇葩说》,已看了两期。马薇薇和李甜甜不见了,新来了李诞作导师,光芒四射,盖过了所有人。李诞其实早已参加了第五季,他的机智、幽默和搞笑,让人影响深刻。李诞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很生活化,别人是从道德、知识抽离到情感,来打赢一场辩论,李诞在告诉你:生活就是那么下三滥,你管的着吗?听了李诞的胡言乱语,其他导师和辩手都显得“道貌岸然”了。
罗振宇和薛兆丰就是李诞的对立面了。罗振宇这一季似乎有些“钱”味浓重并且表现木讷了,马东那句总结很到位"很会赚钱,却没有情趣”,薛兆丰上一季看起来有些可爱,这一季显得平淡,跟这一群奇葩比起来,学识气息比较重了。罗振宇和薛兆丰娱乐性都不够,不太讨彩观众。把其中一个换成高晓松就完美了。
对《奇葩说》这个节目的新感官是打造痕迹过重了,失掉了一、二季的清晰自然。到了第6季,前面五季积累的经验应该是很多了,奇葩们有意无意的都走上了某种“路数”,新的模仿老的,老的得心应手的使用那点“路数”,不过是这个学了那个的,那个变成了这个的风格。比如先逗逼搞笑,而后出论点,论点必须简短精准还朗朗上口;比如先逗逼搞笑,再分享个人故事,眼泪呼之欲出,博人同情;比如从知识、道德出发,呼唤遥远的情操……
04新一季嘉宾我一个不认识,终于被《奇葩说》陪着变老了
彭磊是谁?杨超越又是何许人也?随意点看了两期,两个嘉宾都不认识,我被自己惊呆了。连看个《奇葩说》,我都需要百度一下了吗?
如今小众化趋势明显,明星再不是我们以前定义的那个样子:全民皆知。在圈子里,爆红如滚热的开水,在圈子外波澜不起,圈内圈外如一场隔世。
新一季嘉宾我一个不认识,终于被《奇葩说》陪着变老了。
你不懂了年轻人的世界,岂不是不再年轻嘛?
如果下面几期的嘉宾还不认识,我只能检讨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