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部分G调由D调梆笛使用筒音作2指法演奏,第一拍运用强进加音头,花舌,气震音三种表现手法结合直截了当地切入悲剧性的情绪表达,要求附点节奏的时值充分饱满,略带夸张,充分表现悲切情绪,第二拍半孔二度滑音,演奏时运用气滑音加以手指滑速放慢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戏曲特点。第二小节半音滑音运用半孔式指法,半孔滑音音乐表现线条为特强后弱(sfp)延伸至八拍长音由弱渐强,气息上加以有规律有节奏的气震音配合表现出悲壮震撼的音乐效果。后面的四个小节都是由一个音的同音连线组成,在竹笛演奏长音的过程中加入了有规律的气震音,气震音也是李镇的竹笛创作中的特色,在李镇创作的作品中,每个长音加气震音的频率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基本是一拍震两下,本曲也是如此。这强烈且有规律的气颤音更加深了本曲悲伤的情绪。
第一乐段乐句由慢起渐快引入,演奏时多运用“吐音”、“滑音”、“气冲音(用强气息冲出强音)”、“气震音”相结合,强调吐音演奏时不宜表现的过于僵硬,口腔放松;滑音演奏时采用快速滑音,小二度滑音以及回滑音(多以三度为主),小二度滑音多采用气滑音及指虚滑音相结合,手指自然且不得拖泥带水;气冲音演奏时重点是对音头及四二拍强弱特点“一强一弱”的把握;气震音演奏时分为短气震音和长气震音,短气震音要求气流速度快和滑音以及气冲音相结合表现力更强,长气震音则是两拍,四拍要求气流速度有规律有节奏的,例如:两拍加气震音为三下,四拍则是七个。重点在于第五乐句的抹滑音为这一乐段戏剧性最强的的表现,在上滑音和下滑音中更强调上滑音,对比感衬托戏曲性更强。这一段的要点及重点是对演奏的力度,频率,手指,气息的控制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