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
一位就职于学费三万一年小学的英语老师
在会议室给我们点评了一节课
与会老师个个奋笔疾书
受益匪浅
不可否认
双方的教育方式的的确确是存在差距的
但是学费三万一年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真的适合寒门学子么?
我这里指的是狭义上的寒门学子,不是指贫困家庭。
我相信大部分八零后九零后
接受的英语教学方式
都和我一样
“开学一本书,其余全靠背”
按理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谈不上错
毕竟咱们的语文也是这样教的
但是“语文”是学了就天天见
“英语”是学了就上课见
(上课也不一定见)
那么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
就算是德国人“艾宾浩斯”
也得入乡随俗
开始偏向熟人“语文”
不待见陌生人“英语”
这就是咱们英语水平不如语文的原因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鉴于此
新式英语教学方法
1.强调“浸透式英语学习”
让学生直接从英文环境中理解意思
传达英语原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杜绝中英翻译的教学方式
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
2.关注学生喜欢什么
来进行题材的选择
3.“自然拼读法”必不可少
相比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
新式方法可以说是
“完美”
但是新式英语教学方法真的适合四五线城市的寒门学子么?
还是应该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
不能照搬“马列主义”
而是要因地制宜
在我看来新式英语教学方法
有两点不适合寒门学子
一、杜绝中文翻译
让学生在纯英文语境中自己理解单词和句子意思,不夹杂任何的中文
从语言学习的出发点来说
的确是非常棒的方法
但是以寒门学子为出发点来说
(本文的寒门学子指那些定居四五线城市,无法轻松负担孩子小学学费三万一年的家庭,不是指贫困家庭)
杜绝中文翻译会出现两个问题
1.学生存在上课跟不上的情况
寒门的收入水平和父母的文化水平,提供不了专业的纯英语启蒙环境给他们的孩子
在基础不同的情况下
套用浸透式英语教学方法
会出现“老师认为学生入学前都学过”的误差
但其实学生们并不能达到直接
从纯英文语境理解的水平
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
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就像我当年在运中上初中时
语文老师说:
语法我就不教了
到时候你们高中老师会教的
后来去康中上高中时
语文老师说:
语法我就不赘述了
你们初中老师都教过的
这就是我高考英语只能考125分的原因
语文语法都没接触过
英语语法也就很弱
分数想上一百三四
完全没可能
2.学生存在说不出中文意思的情况
课堂中杜绝任何中文翻译
会造成学生像好多ABC华人一样
讲汉语时夹杂英文单词的情况
不是他们想装逼
是因为想不到这个词的中文意思
比如说:
某寒门家长L君
因为孩子Tom快过生日了
便和Tom在亚马逊上挑选冬装
L君看不懂anorak的意思
便问Tom啥意思
Tom在英文环境中学过这个单词意思
也理解这个单词是啥东西
但是却想不出准确的中文意思
只好说:这是个有帽子能防风的厚衣服
L君听后反手就是一巴掌道:
我专门看图片挑选的这款衣服!
我能不知道它有帽子能防风!
你在学校到底好好学习没!
单词你都说不出啥意思!
还想要生日礼物!
Tom很委屈
心里想:我明明能理解这单词的意思啊
Tom从此害怕父母帮他买生日礼物
也开始讨厌英语了
二:强调关注学生喜欢什么
根据学生喜欢的题材种类
来进行教学题材的选择
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看
也是非常棒的方法
但是从大班教学的出发点来看
这方法太理想化了
众口难调
有的学生喜欢历史类
有的学生喜欢喜剧类
有的学生喜欢科幻类
大班教学注定选不到人人都喜欢的题材
课本的内容也不可能是人人都喜欢的题材
所以不可能去关注学生喜欢的题材
来进行教学题材的选择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寒门学子呢
我认为:
针对寒门学子的英语教学方法应该
在旧式和新式英语教学方法上进行折中
融合为三点
1.让学生自己从英文环境中理解意思
传达英语原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但也要辅有少量复杂单词句子的中文解释
让学生可以做到中英意思的切换
2.关注学生喜欢什么
但不是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而是表现在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上
3.推行自然拼读法
让学生能做到看见单词就会念
而不是备注“死姑”学school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