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11)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徐爱录》
正因为意义世界同时囊括了心与物,内在与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现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因为知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意义世界的行动(知是行的主意),所以动心起念都是行,“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卷下);而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落实和体现(行是知的功夫),所以这样的行也就等于是知的自然流溢。
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就是“行”,并不意味着“行”就只有起心动念。如果你从未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体现你的价值观,那就意味着你的意义世界不曾建立起来,因而这样的“知”就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没有赋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认同的意义,你的行为就没有意义和目的,因而这样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简言之,“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根本就找不到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没有观念的“行”。这才是知和行的真实本质,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反对人们将知行分开,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全息”的意义世界,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中,没有内和外的分别,没有心和物的分别,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当然也没有知和行的分别——一念发动处,便是知的全体,也是行的全体。
唯其如此,你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全然贯注一种整体性的创造性的力量,并在看似琐碎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全然贯注一种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命题,叫做“存在性认知”,和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存在性认知,是指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能力。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认识。他对这种认识的描述是:在认识主体极其热烈、投入的关注下,认识对象作为整体被把握;同时,主体自身的本质也在与对象的融合中更趋完善。这是一种辩证的、整合的认识,又是真正主动、自由、创造性的认识。存在性认知是人在高峰体验中获得的超常认识,同时也是人对存在的本体界的领略。这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微妙结合。
在存在性认知中,“是什么样”与“应当怎么样”已合二为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感知到的是什么,同时就应该是什么。 “是什么样”就是对本性(天理、良知)的觉知,“应当怎么样”就是为实现本性而采取的行动(存天理、致良知),二者有机统一在“存在性认知”(知行合一)之中。因此,只要懂得了知行合一是什么,也就走在了自我实现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