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它的不确定性。打乱平时习以为常甚至是麻木的生活方式和规矩,仿佛牛奶里加入了咖啡,或者柠檬,一下子让生活变得妙不可言,逸趣横生。
昨天殷墟的大邑商博物馆没想到那么冷,冷的人打哆嗦,鸡皮疙瘩就没下去过,不得不走的快一些,尝试着找个空调出风口不顺畅,没那么冷的地方。
也没想到,今天的红旗渠会那么热。
红旗渠的票是通票,包含山上实地和红旗渠展览馆两部分。我们原本只想实地体验引水渠的壮观,看完引水渠又想去展览馆看看。
引水渠,最初的目标是引水凿渠,后来开始发展旅游业,在红旗渠附近,群山之间搭建了缆车,浮云桥,和直通山顶的登山阶梯。站在山顶能看到晋冀豫三省交界。
不管增加什么,最终的目的地是“青年洞”,这是红旗渠中很重要的一段,刚好穿过一座大山,全长600多米,由300多名青年1960年10月开凿,每天凿0.3米,耗时一年零五个月完成。
下山有一座巨大的习主席题写的纪念碑,上书“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光看这几个字没有概念,走进展览馆不得不感叹。
林州,地处太行南段,四周环山,阻挡水汽深入,降水量少,加上断层地貌,没有稳定的隔水层和蓄水层,地表水极易散失,导致林州十年九旱,颗粒无收,就连山上也不长树木花草,每年有很多人饿死。
自古林州就开始修建蓄水池,尤其近100年,大大小小各种工程不断。但都治标不治本。
1960年开始动工修建红旗渠,从山西漳河引水,精细测量规划路线计算落差,近10万人,耗时十年,完成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
当时生产方式落后,开山凿石全靠人用铁锤锤打钢钎凿出洞孔,再放火药爆破。用到的工具、炸药、水泥等全靠自制。
如此大的体力活,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再吃不饱只能挖野菜……
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引来了漳水,农田得以灌溉,才有了现在的绿水青山。看到上万人围在红旗渠周围观看开闸放水,水流过红旗渠那张照片,我内心压抑的情感再也控制不住,有来之不易的喜悦,也有人终胜天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