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原文】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wù)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①去之,若将浼(miǎn)②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③,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④。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tǎn)裼(xī)裸裎(chéng)⑤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⑥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译文】孟子说:“伯夷,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朋友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做官,不与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做官,与恶人交谈,就像穿戴礼服礼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不自在)。把这种讨厌恶人的心情推究下去,他会想,如果与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还不正,他就会生气地走开,像是会被弄脏一样。因此,诸侯即使有好言好语来相请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也就是不屑于将就罢了。柳下惠不以坏君主为羞耻,也不以官职低为卑下;入朝做官,不隐藏才干,但一定遵循自己的原则。丢官去职也不抱怨,倒霉穷困也不忧愁。因此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使在我旁边赤身裸体,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开心地与这样的人相处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
孟子又说:“伯夷器量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这么做的。”
【注】①望望然,怨恨的样子。望,怨恨、责怪。《国语·越语下》: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
②浼(miǎn),《说文解字》,汙也,汙即污。本意是停积不流的水,引申为脏,不洁净。
③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封邑在柳下,死后谥惠。
④悯,《四书集注》:忧也。
⑤袒裼裸裎,袒裼,二字意思相同,为同意复音词,即肉坦,肉外现而无衣。裸裎,也是同意复音词,朱熹《四书集注》:裸裎,露身也。
⑥由由然,高兴的样子
【解读】通过樊老师的解读,我了解了,为什么孟子对伯夷和柳下惠都不太认可。我想在孟子看来,伯夷和柳下惠骨子里多少会有点太自我的成分。用现代的词来说,太有个性了。他们都不会因为他人或者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决定或者想法。而对于孟子来说,儒家提倡的是有一份进取心,有一份为国为民之心。希望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能够教化他人。他们想的是拥有一个大同社会。这是非常伟大和高尚的境界。
但对于伯夷和柳下惠的行为来说,我又觉得他们也没有错误。伯夷因为太过刚直,我想当时的伯夷也很纠结吧,作为商王朝的贵族,他对自己王朝的覆灭无可奈何,也无力挽回,估计当时也心存自责吧。既然伯夷是贤者,他自然也明白什么对百姓好,那么周朝建立,百姓能免受战乱之哭,他也会感到欣慰。但是自己的身份在这,也有一身傲骨,为了自己的节操,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其实也是挺可悲的。只能说,咱们学习的是伯夷的这份节操。
对于柳下惠来说,他是正人君子,又有一个随性的性格,和任何人都能成为朋友,我可能更偏爱柳下惠的这种性格吧。为人和善,又能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份原则。对事情都随心随性,不强求。我觉得这也的心境挺好的。
可能是我狭隘,我感觉这也的心性,至少很少对事情纠结、很少有不满或者哀叹,让自己至少能过得舒心些。这不也是我们想拥有的嘛。
孔夫子还会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来表达自己不得志的郁闷心情呢。如果这能做到都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