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见到久未谋面的表姐,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才 50 岁的她,面容憔悴,蜡黄的脸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黄褐斑,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还是那个曾经的文艺女神吗?我忍不住问她到底怎么了。表姐眼中满是委屈与无助,向我倾诉她和读初中儿子的 “战争”。为了儿子,她辞去工作,放弃爱好,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孩子中。可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却让她操碎了心:不爱学习,沉迷游戏,还早恋。昨天就因为学习的事,母子俩又起了争执,儿子甚至闹着要离家出走。
表姐的遭遇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下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困境。这一代的父母是最纠结的一类人。因为生活变化太快,传统的育儿、教育观念以及亲子关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孩子分床睡的时间,到选择学校,从学习玩耍的方式,到能否打骂责罚,再到如何与孩子谈情说性,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让人不知所措。成年人的焦虑也影响到了孩子,使他们疲于奔命,迷失方向。表面上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选择增多、视野开阔,实则是价值观和评价体系在剧烈转变,尚未定型。历史遗留的观念沉淀也困扰着我们和孩子,让我们陷入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困局。
在这背后,隐藏着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因父母来到世上,但他们并非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属于他们自己,属于世界。尊重和信任孩子个体生命的价值,这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是个挑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生命从属于自己,打骂、责罚甚至剥夺孩子生命都被视为正常。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几乎是无限的,从供孩子读书,到孩子成年后帮找工作、相亲、买房、带孙子。与之相应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常常让孩子不堪重负。学业上要比邻家小孩优秀,择业要实现父母未竟梦想,孩子仿佛是为父母而活。这并非父母贪心求回报,而是基于 “我为你牺牲很多,你就得听我” 的逻辑。于是,孩子只能按父母安排行事,失去成长动力和自由空间,内心压抑痛苦,亲子关系也受到伤害。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可很多父母只关注学业。其实,父母应意识到自己并非天生就懂孩子,要虚心倾听、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才是引领父母成为合格家长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其独特之处,才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成长道路。就像蒙台梭利博士所说,孩子降生是个精神胚胎,有内在生命力,成长关键期是内在生命自然展开的结果。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友好的环境,让其天赋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父母的格局》提到做父母的四种智慧,皆源于对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尊重。首先是虚心倾听、理解孩子;其次让孩子自主选择,尊重其个性与梦想并给予支持;再者给孩子时间,相信其内在力量,允许犯错;最后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与思考,不做过度保护的 “直升机父母”。在试错中,孩子思维更具主动性和责任感,能更好地应对挫折。许多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虽可能成为 “学霸”,但缺乏自由生长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利,往往不自信,人生目标不明确。比如北大毕业生王猛,他控诉父母过度保护与干预,使其失去自主选择和自我修正机会,面对挫败无能为力,还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甚至拉黑父母 12 年。这是父母不愿看到的结果。
给所有母亲一句忠告: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先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因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强行灌输的道理,而是父母的生活态度。若父母自身焦虑,把期望全压在孩子身上,不快乐还怨天尤人,孩子也会受其影响。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我们自己打算如何度过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都珍贵且仅有一次,父母若不追寻生命意义、活出价值,又怎能要求孩子追求卓越?父母的格局体现在行动中,快乐充实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要保持学习成长的状态,以便与孩子共同成长。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对老生常谈易产生质疑和叛逆,父母需耐心平等交流。像我喜欢看书,就常与孩子分享书中趣事,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我也会与孩子讨论工作生活中的事,甚至社会新闻和争议话题,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家里的规则,我也会与孩子商量制定。比如孩子爱打游戏,我先肯定游戏的好处,再引导他思考坏处,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周一到周五不玩,周末可玩一两个小时。父母要多与孩子谈心,建立信任,包容并引导他们面对各种问题,不轻易指责评判。比如,如何培养健康竞争意识、对待他人成功、回应表白与拒绝、应对谣言孤立等,我会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注重传递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让孩子尊重自己与他人感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父母也要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思考自己是否帮助过他人、是否有求知欲和学习精神、能否独立思考、是否勇于认错改变、面对困难挫折是否努力过……这些你的孩子都看在眼里。
有个笑话是说把笨鸟分三类:不飞的、先飞的、下个蛋让蛋飞的。我们可别做最后那种笨鸟。父母要先奋力飞翔,活出自我,才能以同理心理解支持孩子,而不是以爱之名强迫孩子顺从。父母格局越大,孩子未来才越精彩。这就是送给所有母亲的一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