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等
第一篇 知行合一之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行而不能精查明觉,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 映射到现实,自己两者都占了。
有时候为了执行而执行,让干嘛就干嘛,不去想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进而分析主要范围是哪部分,应该侧重什么,因此出来的东西泛且无用。
有时候又会想很多,有想法的时候很兴奋,就是不做,或者一准备做就开始打退堂鼓。
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部分不多,而这部分大多是自己很有冲动去实现的,更多的趋于一种本能,反本能的事情则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毅力。
王阳明三十八岁始以“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口号小有变更,其实内容是一样的。“知行合一”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致良知”也可以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
// 王明阳前半生和后半生主张的口号,再结合后面对致良知的阐述,其实他主张的都是遵循本心去做,只是后者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要致(修炼)自己的良知。每个人的良知觉醒程度不同,我们应该去恶存善,不断精进修炼。
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功夫即是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功夫。
阳明的致良知,骤看起来很像纯任直觉,其实不然。他是主经验论,不主直觉论。
良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是跟着经验来天天长进。
致良知功夫,只是对于某件事应做不应做,求得一个定盘针。决定应做之后,该如何做法,跟着有多少学问思辨工作在里头,而这些工作,却要用客观的经验的,不是靠主观的直觉的,这便是阳明本旨。
// 之前不真实了解“知行合一”的时候,觉得顺从本心的行为就是“知行合一”,按照书中所说,其实不然,阳明本旨看起来更接近现在各公司的执行方法论,而之前的理解更像是道家所主张的“顺势而为”(当然,也可能不是,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道家,只是凭借个人模糊理解)
良知唯一的仇敌是功利主义。
// 这里的功利是指的私欲,其实是要求大家在致良知的时候要客观公正。
慎独即是致良知。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心之本体,便是你的真己,须要常常保护这真己的本体。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 克己慎独,查了下,意思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感觉有点像“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的意思,只是这里的发起人不是父母,而是自己,不能放纵自己,严于律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阳明排斥功利主义,也排斥效率主义,他说:“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功利主义者流,天天以“为什么为什么”相号召,营营于得丧毁誉,过几十年患得患失的日子者,孰为有价值,孰为无价值,我们可以之所别择了。
// 重功夫不重效验的前提需要方向正确吧,如果方向正确就勇往直前,不要顾虑成本和价值,不要天天想东想西,不断内耗。
但感觉太理想主义了,现实大部分情况是不确定自己方向对不对,且时代变化很快,方向也需要不断调整,所以需要不断试错,不断验证,不断去改进。
如何才会“致”起来呢?阳明以为最要紧的是立志。
// 这里的立志其实是对本心和良知的明觉,本心良知和深切愿望才是根本的、能主宰人的那个。
第二篇 王阳明生活
书香门第,诗礼人家。与王羲之(书圣)同祖先。
1、诞生(怪诞,坊间传闻)
他母亲妊娠14个月才诞生。诞生时,其祖母梦到天上五色云里,一个神人抱了个婴儿由云中降下。其祖父给他取乳名“云”
出生到5岁,仍不会讲话
后来有个奇怪的和尚,说“云”泄露天机,所以不会讲话,便把名字改了,阳明忽然就能张口说话了
2、新婚之夜,去跟道士坐谈
3、老师:教文的“娄一斋”,主要教哲学;教武的大军事学家“许璋”
阳明觉得学习八股文,无非为了考取功名,此外毫无用处;至如经、史、子、集,是人终身受用不尽的。
// 这个觉悟在那个年代是真的很厉害了,即使在现在,面对应试教育,也没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觉悟,像“李雪琴”或者其他真的令人佩服的学霸,他们是真的学得明白,融会贯通。而反观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是真的按照应试教育的路按部就班地走,甚至都没抬头一下,脑子里想的都是题怎么做,而根本没思考过哪些东西有意思,哪些东西该学。其实真正的学霸,都不是纯粹应试,而是在原本应试路上比其他人多想多学了更有价值的东西,降维打击。
4、阳明的父亲是一个状元
5、王阳明首次科考落榜却不以为意,二十八岁时中了进士
6、阳明少年时期的矛盾个性:一会儿抱着极端入世主义,一会儿抱着极端出世主义;一会儿要学文,一会儿又要学武;一会儿报国心极重,一会儿又一切都不愿管,只抱个人享乐主义,入山修道了。
// 这搁到我们身上就是三分钟热度,结果件件事都没做好,但人家一样的毛病,差别就是件件事都做好了。人比人气死人哦。
7、阳明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
梁启超“王学时中国儒教、印度佛教的结合体”
8、阳明去贵阳讲学,主张: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勤学、改过、责善(责善朋友,须忠告善道)
9、阳明想辞官,但被王琼举荐,升官平乱
10、晚年平乱后,死于肺病和痢疾。
第三篇 王阳明及其思想
阳明的根本思想:
1、宇宙观:
天地万物,乃由“理”“气”而成。宇宙间的“气”,运行之间,有一定的秩序及井然的条理,常运行不止,这叫做“气”。阳明的宇宙观,是一元论。
2、性论
人性的本体,无善无恶,是中性的。
//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质疑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心即理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唯心主义啊,不过在修身修心这个方面,确实得是唯心主义才行得通。
4、致良知说
致知在格物。格物,乃意念的发动的每件事,从良知所指示,去恶就善。
5、知行合一说
学、问、思、辨四者为知,以笃行始为行。知行是并行的,是合一的,不能以先后而分别之。
阳明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想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教育理想、目的,在提倡人格教育。
大人教育论:
大人之道,在明明德、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
要明明德,只须去掉私欲之弊,亲民。何为修身?为善去恶叫做修身,欲修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在于致知。
第四篇 王阳明生平
几乎跟第二章内容一样,只是更有条理一点
小结
书中文言文内容较多,易读性较差。第一章与第三章,第二章与第四章,几乎是重复的。全书的重点都在第一章。
本书所述王阳明的核心思想,看下来主要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要求人去恶存善,修心以提高自己的良知。
知行合一,要求人内心和行为的一致,如果行为做不到那其实不算真的知道,知行本应一体。
就王阳明的生平来说,他还是很传奇的,感觉其实他并不那么专注执着,他很接地气,对什么都感兴趣且去做,相比于普通人的三分钟热情,他更多了一些智慧和实践,于文于武,他所感兴趣的事情都干的很好。且愿意与人相处愿意与人共情,不是孤独的修行者,是个入世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