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的儿童动画片,大吼大叫的场景或台词很多。每每看完之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多,但是这些大吼大叫的场景或台词,却轻易地回荡在脑海里面,时间久了,就成为了观众对这个动画片的印象。我们的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也会模仿这些动画片里面的角色,无来由地兴奋地大声喊出某句台词。
国产动画片在情绪表达上,似乎刻意地追求更显现化,认为采用大声喊叫或者更浅显的台词,才能让小孩子们看得明白。但是,在成年人的视角里,大喊大叫和过于浅显的台词,则是非常低幼的表现,甚至觉得其对话逻辑和角色反应是跟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非正常交流,给小孩子们做了不好的示范,引导小孩子们用喊叫宣泄代替正常交流。
发现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难以大胆清晰地正常交流,比如做错事了大方承认、勇敢道歉,与朋友闹矛盾了主动交谈和解,接受或拒绝请求时清晰明了地讲述理由等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里面缺乏逻辑知识的教导,语文教学上过于偏重感情感受分析而轻逻辑条理讲述;一方面是因为成人与儿童的沟通的不对等关系,总是偏向于儿童听从成人的意思和意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是因为儿童的动画片影视剧等视听材料里面,充斥着多种多样的远离现实的不正常交流内容。
猜测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中国人的情绪表达是偏于内敛的和模糊的,人际之间的交谈习惯于为维护表面和谐而采用弦外之音的间接方法。所以,在给儿童看的动画片里,为了让儿童能容易看懂,台词设计和情绪表达在追求浅显易懂的行动上便过了度。这像是一种反噬,被压抑的性格特点如遇到正常表现的机会,往往会超出正常的范围,成为夸张的表达。
相比之下,《小猪佩奇》《樱桃小丸子》这类优秀的动画片,其故事情节和逻辑、角色台词和反应,就跟现实的人际交往接近得多,角色之间的对话里大喊大叫的场景和台词就少很多很多,因而具有更好的教育儿童的效果。
耐心倾听,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平心静气地与他人交谈,这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和做到的。如果孩子们能看到的动画片里,有很多大吼大叫的情绪宣泄场景,那只会给实现我们的目标造成强烈的负面干扰。其实孩子们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样幼稚和脆弱,孩子们观察学习和模仿实践的能力很强,我们需要考虑孩子们认知还未成熟的事实,但也不必过度反噬将动画片设计得过于远离日常现实生活的浅显和夸张。
孩子们的正常成长,呼唤正常的认知发展养料,希望国产动画片多点正常交流,少点大吼大叫,多点正常交流,努力给我们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