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餐厅管理版是基于客户端服务版及移动端消费版的数据整合,将数据通过管理版合理展示给用户的终端,其本身是智慧餐厅帮助餐厅管理人员更好经营餐厅业务的一个延伸,产品定义为
为餐厅管理人员提供清晰的餐厅营收等数据的企业管理软件
背景描述:智慧餐厅服务版的使用人群是餐厅服务人员,主要为餐厅服务的智能化和快捷性提供业务支持,所有的点菜、预订、收银等业务全部通过桌面服务版进行,所以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据,开发管理版的原因就是要整合这些数据,加以分类组织,将企业管理人员最关注的部分,用最让人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一是为了服务餐厅经营,有效利用数据;二来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达到业务目标。以下进行产品分析:
1.在达成“为餐厅管理人员提供清晰的餐厅营收等数据的企业管理软件”时要满足具体对象(who)的什么(what)需求?
(who)
期初分析产品使用人群如下:(P.S:由于餐厅类型的不同,各自的经营方式也存有偏差,所以通过对用户量和商业价值的综合评估选定了以普通餐厅为目标用户。)
(what)
结合前期的调研,走访及搜索,整合了餐厅经营者最常观察的数据
餐厅所有者:可以查看1家(多家)门店的营业数据,并可以对比同一家店不同时期,不同门店不同时期的营业数据。
餐厅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门店的经营情况,包括营业额、用餐人数等等:可以了解门店的经营水品,包括翻台率、就座率等等。
总结数据如下
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组织,常用和非常用指标进行合理展现
2.数据很庞大,很多时候都需要图表的辅助,如何更好展示?拉取的数据极限是多少时才不会对后面数据的读取有影响?考虑到理解差异性的存在,在哪些地方要给予必要的帮助理解?
其实在中途考量了很多关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几个细节,大部门都手写在本子上,不方便转录,分列关键几个如下:
①产品使用者的初衷可能是查看几个重要的数据,所以信息层次不能过深,为了方便用户能快速到达目标,所以整个软件的页面层级都没有超过三个,层级扁平;
②对用户任务流程进行了有效的精简,即使“多门店的使用者,查看两个门店某一时间的某项数据变化”等等复杂操作,也尽量做到了最大化精简,减小软件体量,灵活扩展;
③重要数据和次级数据明显区分,保证用户第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希望看到的,以浅色背景适应大文本的展示,深色背景吸引视线突出重点数据……
最好的原型工具就是纸笔!最好的原型工具就是纸笔!最好的原型工具就是纸笔!
“前期的修改只需要橡皮擦,后面的修改就需要锤子了”出处忘了,不过的确是这样,一定要养成做好原型,沟通完毕再开软件的习惯,不然逻辑还没开始沟通,人就容易陷入视觉方面的细节去了,小公司这样做的代价尤其大,设计师面临的就可能是无休无止的加班了,因为在公司做产品设计的就我一人,所以前期的调研-交互,后期设计-适配,都是自己单枪匹马的完成,弯路走得实在不少,加上公司项目团队任务相当重(三条产品线)所以一切都从简,以效率为第一要务,完全都用纸笔来表述想法,太过简陋就不贴图上来了。
总结:
1.反馈沟通确认产品的目标用户和产品目标,PM表述不清,或者老板就是PM,或者“我们的产品就是面向全部”的(/笑cry),就自己把PM给的要求再多看几遍,梳理梳理,找出症结,反复沟通反复沟通反复沟通,因为交互设计师可能真的就是这样,即使周围都在假大空,也要求我们有清晰的产品定位,没有办法也得想出办法,和整个项目负责人沟通妥当,再开展设计,这是对工作也是对自己负责。
2.有了目标用户,才能继续深入剖析目标用户的任务目标,目标用户有哪些人?对应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各自的行为路径又是怎样?我提供一个野路子:就是一边想一遍写,假如你是某类目标用户,使用软件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现实逻辑将你所想的流程写在纸上,哪怕刚开始写细碎点也无妨,保证流程完整,任务不会中断,然后再整合流程,精简流程,但是要力保页面清晰、不影响理解。
3.然后市场上的PM抢着干的活儿就来了,画线框图,这是将上一步的每个页面都补充完整,将文字描述转化成具体页面的关键一步,各种设计原则(分解-组织-排列)(重复-对比-亲密-对齐)等等等都可能运用到位,不是仅仅凭视觉好看而论高低的,商业设计是服务产品,让产品好用才是第一要义,去保证页面的清晰,逻辑的合理,视觉线的流畅来兼顾商业目的。
4.再就是各种细节的填坑了,限制(极限值、范围值)状态(默认、常见、特殊状态)操作(常见、特殊、误操)反馈(跳转、动画)等等等等····
以上就是近段时间来自己的总结思考,仅一家之言,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