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天到了。10月20号开始,集城供暖。美丽的东北迎来了又一个冬天。
每逢初冬,我都会去爬山。小时候喜欢去看落叶,高中时去释放学习压力,大学时在北京感受北京的冬天之美,工作时在山上为自己的职场道路呐喊助威重振旗鼓。初冬爬山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时隔九年,我回到了老家-东北的小城市。时隔九年,我爬了久违的帽儿山。
山腰到山顶之间有个漫长的人行道。我和朋友悠游自在地爬行着。不远处,两个中年男子在操着方言交流。方言,这是我听不懂的方言!
老家位于长白山脚下,地处偏远。从小到大,在老家我没听过除了普通话和东北普通话以外的方言。时隔九年,此时此刻,陌生的方言响在我耳边。这种感觉好陌生。
“你们来自哪儿啊?”我后面的大爷主动向他们搭讪了。看来,他也对这方言很好奇。
“我们是从河南来的。”两位中年男子热情地应着。他们三个你一句,我一言,没过多久就自来熟了起来。
“姑娘,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走到山顶吗?山顶有什么?去长白山前我们想在这儿练练。在长春这么多年,一直想来这儿,现在高铁通了,交通方便了许多,所以我终于来了。”
中年女子笑嘻嘻地向我的朋友问路。长春人?嗯,貌似来爬帽儿山的外地人真不少。小时候,这里曾经是清一色的本地人。记得九年前也都是本地人。
时隔九年,高铁通了,城市发展了,帽儿山的风景也不一样了。时隔九年,小城市以它特有的形式发展着,以它特有的方法体现着变化。
2.
“奶奶,你别迷信了。老师说不能相信奇奇怪怪的迷信。”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药水区。这里的水非常澄清。干干净净的泉水哗啦啦地往下流,像是热血沸腾的青年血气方刚地不停地往前冲。
有个传言说喝这里的泉水可以不仅长命百岁,而且变得年轻活力。按照现代科学标准,这个传说确实像迷信。
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和他的奶奶面红耳赤地围绕着“迷信”争执着。显然,奶奶不高兴孙子打破她的幻想。孙子也气愤奶奶的“无知”。
过了一会儿,孙子跑到小斜坡,向奶奶做鬼脸。“奶奶,你不开心,就来追我啊!”小孩子,真淘气!
“别闹了!你说一家人好不容易趁周末来一趟,能不能愉快地玩耍啊?妈妈下个月去韩国赚钱,就不知道下次一起爬山是什么时候了呢!至少也是半年后啊!”
小男孩儿的妈妈跑到他跟前细细地教育着他。小男孩儿不再闹了。他乖乖地回到了奶奶身旁。一家三口手拉手慢慢地走向了森林区。
三个人的背景是那么的美丽,又那么的心酸。他们的天伦之乐,孩子的天真和懂事,像是无法言喻的油画,让我久久难以释怀。近距离看,只能看到模糊的片片浓墨重彩;远距离看,那又熟悉又鲜明的画面时时刻刻刺激着敏感的神经。
时隔九年,依然存在着熟识的画面。
愿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家人不再分开,一起享受甜蜜的天伦之乐,直到永远。
小城市它特有的辛酸苦辣,它特有的美好期望,以它特有的方式编织成美丽的故事。童话也好,传言也罢,都代表着希望。
3.
我和朋友在半山腰转变了方向。我们走了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这里人迹罕见,只有高大的树和遍地的落叶。
蓝天白云,青树金叶,真美!
不知走了多久,我们看到了玉米林。玉米?山上的玉米?我们好兴奋!这里怎么会有玉米?我怎么以前没注意到?
我们环顾了四周,发现了一位老爷爷在仔细查看玉米叶子。想必,他就是这玉米的主人。
“请问一下,这玉米是您种的吗?高高大大,感觉很好吃哦。”
我主动去搭讪了。老爷爷乐呵呵地答道:“是我种的。退休后,我就在这儿边锻炼身体,边种玉米。年年健康、好心情双收。呵呵,这叫做一举两得吧?”
原来老爷爷是凭兴趣爱好种玉米的啊。退休后,子女成家立业,他闲着也是闲着,就在这儿种一小片地的玉米。
他说房子不贵,子女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所以对下一代的担忧较少,可用大把大把的时间投资在健康上。
看来有时吾之砒霜可以是彼之蜜糖。之前我对节奏慢的理解更多是死气沉沉;我对安逸的解释更多是温水煮青蛙。但节奏慢,安逸背后也有生存压力小,生活富有希望这个特点,特别是对于有可靠的退休金、子女工作稳步青云的老年人。
时隔九年,我有了新的体会。
小城市以它特有的脚步稳步前进着。小城市以它特有的方法绽放着它的魅力。
这次的爬山何止是登山,眼前诗情画意背后的小城市魔力,让我爬到了文化的境界了。文化,即对过去、当今、未来的一连串回忆与展望。
愿可爱的家乡一直美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