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录播室借六班的学生,录了一节古诗词课,反思整节课,有失也有得,为了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国培中“二上”更完美,特做如下反思:
失误之处:
整节课用时太长,近50多分钟,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一些环节上浪费较多时间,比如,导入环节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主题和目标时,指名一个同学回答即可,在讲诗词区别时,老师举一些五言、七言的诗而不是让学生背诵,这样也许会节省点时间,再有就是在指导背诵环节中也浪费了较多时间,听课老师反映课堂进行二十分钟还没讲到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处,可见之前确实花费了较多时间。
除了时间安排不合理之外,第二大失误之处,应该是评价语还是有些单一,虽然评价及时,但评价语的单一造成了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想起韩素静老师在《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里关于课堂用语的建议,评价语的运用既要丰富还要具体。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也许是自己的知识储备欠缺,在使用时有一种词穷诗尽之感,看来多读书才能有丰富的语言。否则,就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
第三个失败之处应该是书写上要下功夫,这是基本功,必须加强练习,否则一处小细节有可能就决定了成功还是失败,近期读于永正老师的一个个成功案例,从中不难发现,于老师课堂上的精彩其实就是因为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得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没错。
第四个失误之处,应该是作业忘布置了,如果,之前时间占用较多,致使结束显得比较仓促。还有一处小细节忘讲了,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的原因。
有失也有得,对比在教室里上过的这节课,最大感受,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五十多分钟,已经算是一个进步了。另外整节课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凑,没有断点,这得利于之前上过,还得利于课前制作课件,反复思考每个环节,得利于备课的充分。另外,在讲到整首诗表达的感情时,结合着王维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感悟,很自然的得出王维归隐山林的愿望。在介绍作者简介时,没有指名让学生读,而是通过默读后指出获得的信息,把王维的职位、在唐朝诗人中的地位以及他的作品很灵活的让学生掌握住了,这样的灵感得利于韩素静老师的把“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做实、做活、做好原则。由于引导到位,在让学生运用以动衬静写法进行口语训练时,学生们的回答,还是让人很满意的。
纵观整节课,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我认为,首先诗意的讲解,采用先说,后总结方式进行,不能按照固定答案让学生抄写,学生说的只要意思正确文顺句通即可。其次,有感情朗读还要进一步指导。再次,每个环节的过渡语也要注意一下,尽量运用诗意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我国诗词的魅力。总之,上一节完美的课,就是把教材当例子,上出具有真正的语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