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阿德勒提出的父母教养,出生顺序,甚至创造性自我的形成都是为了追求不同的优越目标。而这些条件的交织影响使得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方式,即生活风格。它既决定了我们如何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很好的预测我们追求自己目标时所用的方法。
至于了解自己生活风格的方式,阿德勒提出可以通过关注我们对三个问题的态度来确定,即对职业的选择、对社会中他人的关心程度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如友情、爱情。而对于这些问题,阿德勒用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来评价,进一步分出了四种生活风格,分别是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下面我们借用最近大火的《黑暗荣耀》中的主角团们来帮助理解一下不同的生活风格具体会有怎样的表现。
第一种:统治支配型。这一类的人社会兴趣很少,却活动度很高,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却又对自己以外的人缺乏兴趣,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有着追求优越的强烈愿望,甚至不惜牺牲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通俗来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感受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黑暗荣耀》中的河道英就很典型,他认为自己是生来就在围棋盘上执黑子的人,别人只需要听自己的吩咐就好,而妻子对他来说也只是配得上自己的华丽丽的装饰品,她的生活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就永远不在他的关心范围内,因此虽然结婚数年,还共同抚养了一个孩子,但对于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朋友却一无所知,直到文东恩把这个潘多拉魔盒送到眼前时,他才开始疑惑自己的妻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看来,他在知道真相后的选择也很好理解。因为只要他认为女儿是自己的,那女儿是否是亲生的就不那么重要。妻子是施暴者之所以让他生气,是因为扰乱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因此在知道妻子是霸凌者后,他不是站在道德方指责她,也不是站在感情方支持她,而是觉得“为了我和艺率,你就应该安静的呆着”。
第二种:索取型。他们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都很少,不怎么喜欢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依赖别人的照顾,希望别人可以给自己所有,并且极力索取自己能索取的一切。崔惠延、东恩的妈妈、孙明悟、家暴男、妍珍的妈妈、当年的班主任和他的儿子都是很典型的索取型,他们总在依附和寻找下一个依附者之间游荡,试想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又怎么会有同理心和精神独立呢,光是谋生就已经耗尽他们所有的精力。
就像崔惠延,即使在五人帮中,她是被欺负的最底层,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个能让她狐假虎威的“上层圈子”,而在文东恩和同事面前,她也并没有表现出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反而选择继续去霸凌更弱小的群体。至于东恩和妍珍的妈妈,虽然看起来是反差很大的两个人,但无论是东恩妈妈为了钱出卖女儿,还是万事求鬼神的妍珍妈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索取本质,而即使妍珍妈妈索取的对象不是女儿,但最终也做了和东恩妈妈当年一样的选择——抛弃女儿,保全自己。
第三种:回避型。他们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更低。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总是通过回避来逃脱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住在自己幻想的世界,在那个不现实的世界里感受自己的优越。
很明显朴妍珍和李莎拉两位主角都是典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每次看到朴妍珍发疯时,总能感到她的疯里带着一种无力和慌乱,回看她的经历,也确实都是逃避的身影。当她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冷漠强势的母亲时,会通过欺负弱小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主动感,当她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自己在婚姻中被漠视的危机时,选择了出轨,从出轨中体验自己的存在感和寻找在关系中的主动权,而当最终所有的事情都将大白于天下时,面对自己即将崩溃的生活,从未面对过问题的她,自然也不会一夜之间就学会面对,因此也只能彻底崩溃。
而李莎拉的不同显然在于她有一对溺爱纵容的父母,当她吸毒的时候,给她打解毒针,在她偷钱的时候,也睁只眼闭只眼。无底线的满足让她没有任何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是非观,对于她来说,只需要满足最原始本我冲动,偶尔自我出来帮忙解决一下现实问题就行,她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虚无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她的解决办法当然也不是思考或者体验生活这种常规的方式,而是不断地追求接近死亡的刺激感。高中的时候,通过在体育场这样的公共场所霸凌弱小寻求刺激,在长大后,则是通过沉迷毒品来感受存在或者说逃避虚无感。
最后一种:社会利益型。他们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都较高,会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生活,可以与别人合作,希望为社会服务。
主角文东恩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没有出生在良好的家庭,又遭受了惨无人道的虐待,最终赌上自己的全部,铺就了一条复仇之路,但她的方式却不是失去理性地发泄恨意,让自己双手染血,而是选择了社会性死亡这种看起来更能被接受的方式。而在复仇过程中,即使自己也身处低谷时,仍然不忘拉更弱的人一把,为她们的生活寻找到希望,而对于霸凌者,她始终都保持了勇敢反抗的姿态。虽然她的复仇之路中有不少的运气和巧合加持,但谁又能说,我们的生活里缺少得了运气呢。
阿德勒将这种对社会的态度称为社会兴趣,在他看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会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还会重视对建立美好社会的贡献,人们会从社会服务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当然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在于前面关于生活风格的三个问题的解决,阿德勒认为,当我们有了喜欢的工作,不俗的成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美满的婚姻,才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兴趣丰富,而且我们也寻获了生命的意义。
当然,我们的生活风格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创造,直到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TIPS:文章观点主要参考《人格心理学》(许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