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岁的年龄,正是人一生中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年龄,正是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年龄。可这些留守儿童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为了心中的梦想,加入到千千万万的打工队伍中,到南方、到更富裕的地方“淘金”去了。而这些孩子,只能留在家乡,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就只有自己,甚至还带着弟弟、妹妹,艰难而孤独地生活着。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被人冷落的群体。
在中国,有近5800万的儿童被称作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庞大到让人窒息。他们鲜与和他们的父母交流、沟通,甚至有更悲哀的,他们有的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未曾谋面。他们与父母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电话。虽然有时一年就见父母一面甚至几年才见一面,可思念却是无法阻挡的。他们知道远在千里之外,有为他们拼命挣钱供养他们读书学习的父母。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却也是痛恨他们的父母。他们理解父母的苦衷,痛恨他们疏于亲情。
这些孩子,大都是沉默寡言的,他们不爱与人交流,在他们的内心,与别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一堵无法推倒的墙。墙内封锁着他们的心,是他们对亲人的渴望,是希望父母温暖的怀抱,就算是父母的责骂,对他们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唯有面对大山,凝望着父母所在的方向,他们有着属于这个年纪不应有的成熟。
暑假的到来,是他们最为高兴的时光。许多留守儿童跟父母到外面的大城市去团聚。这时候,他们可以亲近他们的父母,可以围绕在父母的身边,可以撒撒娇,可以拉着父母的手行走在大都市的人行道上,可以领略到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群、奔驰不停的汽车。也许这两个月的假期可以让这些孩子体会到天伦之乐,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在父母身边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他们不远千里来寻找自己的父母,而且大部分孩子们都是自己三五成群坐火车、坐飞机来到大都市寻找亲情的。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依赖性依然很强,但他们却过早地学会了独立。在欣慰的同时却显得有些无奈。团聚,是他们的渴求,在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是与父母团聚的,可他们充当的却是别离的角色,而且是长时间的别离。
虽然团聚总好过别离,但这些孩子永远都不属于这个城市。他们总会离开这个城市,总会又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属于他们的课堂,他们又会变成留守儿童。有时候,面对这些孩子,我总是觉得这个社会太残忍了,残忍到为了生活亲情都可以放到一边,即使是出于无奈。
面对着一双双渴求亲情的眼睛,面对着因缺少父母管教而一个接一个沦落的孩子,我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为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为这些过早失去亲情的孩子。也许他们的父母为这个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多,也许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真的离不开这些背井离乡、抛子弃老的农民工人。但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又在扼杀着他们的未来,扼杀着孩子的梦想。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我觉得如果以牺牲下一代的代价为城市的发展铺路的话,那么这个繁荣的背后一定流淌着孩子们痛苦的挣扎与呻吟。
或许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在博弈的道路上总有赢的一方,也就会有输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