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内容,联想这两天朋友圈寻找离家出走孩子的转发,很担心孩子的安危,同时透过事情的现象看本质,不由又回到了亲子关系,家庭养育的问题上来了。
有不少朋友在批评那个姐姐,因为和大人吵几句就带着妹妹离家出走,太玻璃心了,一点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觉得现在的孩子缺乏挫折教育。
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观一下成人的行为,成人在养育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理解和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与感受,如果我们有做到理解与接纳孩子的情绪,还会不会有争吵?还会不会因为几句争吵就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在我们的教育中,过度树立家长的权威性,一切都是以家长的“我以为……”“我是为你好”而出发,更多的是去指挥、让孩子执行的教育方式,孩子没有真正可以选择和自己做主的权利与机会,这样的“强权”甚至到了穿衣上,常常笑说“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但有多少家长真正是避开了这样的雷区了?
孩子小时候很容易被我们左右,但等到大了,他们更需要一种自我生长,可能矛盾就越来越明显,父母习惯了掌控,孩子又渴望自我,两个矛盾随时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也有在父母长期把控之下,孩子习惯了被安排与被把控,凡事都等大人安排,到了步入社会时,父母又嫌孩子不够独立不能够自己解决问题,面对现实,可之前我们给过孩子自己面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吗?任何能力都是在不停的学习与失败中培养起来的,不是你要他会的时候就自然会的。
真正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私人财产来养育,我们给予爱,同样要给予自由,尊重个体的差异。在教养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不一样的态度,不是自己的喜恶来评判孩子的行为,这样会让小孩子无所适从——不明白为什么对或者错,缺乏安全感,在父母的情绪里去做判断——我可以怎么做,而不是从事情本身做判断,孩子学不会做事的原则,没有规则意识,因为他的标准就是父母的情绪。
当父母控制不住情绪,发火了(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也是一样),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波动打了孩子,事后很后悔,但敢于低头认错的家长很少。当我们犯了错,就要敢于承认,因为这也是我们自我接纳,自我成长的一步。我们能够去坦然自己的不好,承认自己情绪失控,这样会让孩子明白这个“不是我的错,不是我让妈妈生气,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这对亲子之间的信任与安全感会增强,也会在以后发生亲子争执时起到黏合的作用。
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也要接纳,并让孩子感受到——爱他是因为他就是他,不是因为他乖,听话才爱他,有情绪、会发火、会胆怯、会沮丧、会失败……那都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爸爸妈妈的爱不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消失,这样的孩子就会拥有高度的自我认知,不会在纷繁世界里迷失自己,更不会因为与人发生争执就离家出走,就选择轻生。
有教育家说,你在学龄前建立的亲子关系,决定了你将来面对青春期的难易度。
教育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与人相处的最简模式——换位思考,同理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切的相处都会简单愉快,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