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咋养//不拯救银河系,只关心小家庭
昨天在朋友圈晒了一下1086条微信未读消息:
挨个回复完毕,
几乎都是咨询宝宝健康问题的、
咨询喂奶问题的、
咨询产后健康问的……
其中,要说什么问题是每日必被翻牌子的,
大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我的宝宝今天没拉大便,怎么回事?
三天没拉大便了,是不是有问题?
一周没有拉粑粑了!
10天没有拉粑粑了!
怎么办……
哦多克……
便秘?
巨结肠?
肠梗阻?
但他不哭不闹,还跟我笑
肚子软软,不橡皮球
能吃能睡,能闹腾
肿么回事?
……
许多过来人就知道,
这就是传说中的“攒肚”。
“攒肚”的定义?关于这个问题,我搜索了各大医学专业书籍和文献,连个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没有!
就是说,在英文文献里找不到专属文献,意味着这件事情在国际上来讲,大家都觉得 “it doesn’t matter”。
疾病谱里完全没有!所以,由此可见:
“攒肚”不是一种疾病。言下之意就是,“攒肚”不需要查血吃药打针益生菌开塞露肥皂条。
“攒肚”是一种现象。是我们自己给宝宝从大便次数多到大便次数少的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数天不拉大便的现象的一个称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来看一组图。
这是一组正常宝宝大便次数的汇总图,意思是:
5天宝宝
90%的正常宝宝每天大便在7次以内
50%的宝宝大便次数在4-5次以内
10%的宝宝大便次数2次以内。
1岁宝宝
90%的宝宝每天大便次数在5次以内。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三件事情:
1、月龄越小,宝宝大便次数差异越大;
2、1岁以内,随着月龄增加,宝宝大便次数呈现下降趋势明显。
3、3岁以后宝宝的大便次数才开始变化不大。
所以,宝宝大便次数变少,是大部分宝宝的人生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宝宝就出现了某一段时间不拉粑粑的“攒肚”现象。
目前尚不清楚完整的原因是什么。
就目前的医疗智慧得到的结论是:
1、宝宝到了“猛涨期”,肠道增加了食物的吸收率,大便残渣变少
2、宝宝肠道日趋成熟了,对食物的处理能力增加,肠道有能力有节律的工作,开始从多次变成自己想要的节奏,在调试过程中,肠道君不断接受食物残渣刺激,尝试调整自己的排便节奏,于是有暂时的“我想试试不拉粑粑爽不爽”的时候
3、随月龄增加,宝宝的原始反射逐渐减弱,“胃结肠反射”消失→不再一喂奶就拉粑粑了
4、肠道对母乳里的激素敏感度降低。
5、指的特别关注的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因为肠道功能的不稳定和菌群不稳定,大便次数常常变化很多,可能前一天宝宝拉了好几次,今天就一次也不拉。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宝宝是保证肠道功能健康的不二选择。
6、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攒肚,比如天气变化、居住地变化、活动不足等,肠道君也是宝宝的一部分,谁还不允许宝宝偶尔有点小情绪呢。
可是,然而,但是,我百度了一下,也可能是巨结肠、肠梗阻、无肛,听起来就好恐怖。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在攒肚啊?!
我们在家怎么知道宝宝“攒肚”是不是有问题呢?
新生儿
尤其是0-5天大的的宝宝,一整天不拉粑粑一定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应包括:
1、新生儿科医生:检查是否有肠道畸形或其他疾病;
2、IBCLC或资质相当的哺乳顾问:判断是否吃饱;
满月宝宝
满月宝宝通常能掌握一定的拉粑粑的规律,在遇到宝宝“攒肚”的时候,采取两大原则:
1、观察
2、等待
观察些什么呢?
1)肚子的外观变化,是否腹胀;
腹胀越来越明显,肚子都涨亮了或者摸起来就像充满气的足球或者甚至像石头;
2)宝宝是否突然出现无法安抚的哭闹:
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无论怎么哄都哄不好,各种方法都尝试完了,宝宝哭闹完全无法控制的情况,或者能安抚下来,但一摸肚子就哭得不得了的情况。
(各种安抚方式都试完了的意思是:掌握了宝宝规律的主要带养人,用常用的有效方式不能稳定宝宝的哭闹。举例:喂奶、哄睡、换尿不湿、唱歌、换抱姿、调整环境温度、调整灯光、换环境、换人等。)
以上两种情况,尽快找靠谱的儿科医生当面判断是否有急性胃肠道疾病。
如果都没有,也许可能有点这几天吃得没有之前多,依然是该睡睡该玩玩该哭哭该闹闹;那么等待是不二法则。
但是,然而,有时候,看着他不拉,就是着急。有时候,她会憋红了脸用力“挣”,一阵一阵扭来扭曲,看着就是心里不爽。
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能做什么:
不建议使用开塞露或者肥皂条(形成依赖会影响宝宝自主排便能力的建立哦,便秘风险更大哦);
不要随意吃药:包括益生菌(母乳宝宝随便在乳房上舔舔就有很多益生菌哦)、乳果糖(吃了这个会肚子很胀不舒服哦)、西甲硅油(这个药不能帮助排便可能会打很多屁)等等。
除了等待,还能做什么?
1、纯母乳喂养。(完美的食物)
2、腹部按摩:被动促进肠道蠕动
PS:促进肠道蠕动的按摩是有一定力度的按摩,轻轻的抚摸肚子作用有限哦。
3、增加运动:趴、翻、爬等主动运动;排气操、举高高、大声笑等被动活动。(全身肌肉运动起来,血液循环更好,肠道蠕动更好哦)
4、小儿推拿:不信中医的宝宝妈妈客户忽略这一条。(小儿推拿对宝宝肠道功能调节真的蛮不错的)
5、拥有一个一直了解你宝宝身体状况的家庭医生或者哺乳顾问、育儿顾问,有情况向专业人士求助。【娃咋养,育儿不走弯路!】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