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的中国,变暖的迹象还未显现,南方的农村四季分明。家乡的那个小山村,冬天里,大雪足够没及七、八岁小孩的腰,村子被雪覆盖,白花花的一片。那腰细身长的斑竹,在积雪的包裹下花容失色。只有那条至上而下贯穿村子的溪流,冒着腾腾的白雾穿过一个个石桥洞潺潺的流向外村。几日过后,老屋瓦沿上垂下的冰疙瘩有一米见长,在阳光的照射下银白相间得耀眼。
雪停后,家里会开始准备腌咸蛋,在大人的指挥下,我们提着银色洋铁皮桶,跑到屋边的墙头、院子的菜地里收集最干净的积雪,满满一桶提回。柴火土灶上大铁锅已经烧热,雪倒进锅里,融化开成沸水,放入大把老屋那棵石榴树今年晒下的石榴皮,加盐和其它记不起的香料一并再次煮开,熄灭灶炉里的炭火,让锅里的卤水慢慢晾却下来。
把凉了的卤水倒进暴晒干燥过的酱油缸里。那年月,家家都会有一个青绿色的酱油陶缸,肚大口子小那种,一年四季用来腌鸡鸭鱼肉和各种蔬菜渍物。一大盘早已选好洗净凉干的生鸭蛋逐个轻轻的放进缸里,沉到水底,然后再把刚炒香的黑芝麻装进纱布包放入,一切搞妥,在缸口上压上一个沙袋,而后把缸移到屋内一个通风干燥的角落放好,静待着时间的发酵。
快到年底的时候咸蛋已做成,捞出来放在木桶饭里一起蒸熟。夹出烫手的咸蛋,扔进茶水碗里凉却,沿空的一头用力一敲,扒开一个小口,用筷子插进去,挑一团出来,金黄黄的油汁立马顺着筷子流出来,伴着勾人口水的咸蛋芝麻香飘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难得的美味怎能怠慢,抄起米饭即刻狼吞虎咽起来,那种满足感就像冬天太阳照进了心窝里。
也有例外,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其它,有一年就出问题了。到定好的日子开缸,迎面扑来一股说不上来的卤水腥酸味,鸭蛋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个全都浮在面上,捞起来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心想肯定是坏了,试着蒸了几个,敲开一看,蛋空了三分之二,可是却有一股奇怪的香味冲击着味蕾,凿开一看,蛋已经浓缩得没有蛋白,全是蛋黄,橙黄黄的油色,味奇香,入口有一种芝麻咸香和腐乳香交杂的软糯味,咀嚼几下,化在舌头上变成一粒粒粉颗粒,那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让人欲罢不能,这真是意外的惊喜。母亲曾把这怪味咸蛋带到学校里,中午放在火炉边烤热给大家吃,香味飘满了整间办公室,……那一天的场景在我的记忆里异常深刻,一次意外的坏蛋,和那一屋烤着炭火讲着故事的老师长辈们,那一年的冬天格外的冷,雪,也异常的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