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这是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有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叹地说,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万一自己在中国无法传道,无所作为,那只好做个独木舟,到海外野蛮的地方归隐,默默无闻以终此生。到那时候,大概子路还会跟我一块儿走吧(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军事成就最大的,有统帅之才)。
- 子路在旁边听了老师这句话非常高兴,好像孔子马上就准备出发的样子。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过我,对于事情,不知道仲裁,不明断,太过偏激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 孟武伯是鲁国一位大夫,当时的当政者,向孔子征询人才——要他介绍学生。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不知道”,隐含子路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武伯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又问。孔子就具体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说子路如在千乘之国——在春秋战国时候,是一个大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当统帅。但是学问修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样?冉求,在鲁国的权门季孙家当家臣。孔子答复孟武伯,冉求就是最好的行政首长。但是学问修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赤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说,你问到公西华,他穿起礼服,仪态非常好,学问也过得去,有外国的首长、大使来,他是最好的外交官。但是学问修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 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仁”的要求,严格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学问真正能够达到“仁”的标准,只有一个颜回,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后来才传道给曾参,前面讲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是晚年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有一次他对子贡说,你讲老实话,你自己与颜回比,哪一个好?哪一个了不起?子贡说,老师,谢了!我实在没法跟他比。颜回嘛,老师讲出一分,他懂十分。
- 再看孔子的态度:“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多谦虚呀!他说:“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