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戏谑又风趣的语言讲述历史人物,唐明浩的《曾国藩》三篇里出现了很多类似独白的描述,这两部传记文学里都存在深邃或者说理的描写,更加委婉、需要人细细品读耐心领悟,或知上升之路,或知官场之道。而读《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有一种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之感。犹如一个老人,在你面前很平实的去讲他从小到大之事,想起十分必要拎出来提醒你的,往往会直接点明并强调。有憋一口气的奋发(离家打工)、有难以按捺的激动(写诗被称赞),有少不谙事的悔恨(儿子患天花之死),这些情感紧紧揪着你的心,总是想看看接下来又怎么样,再讲一会,后来怎么样,富兰克林爷爷又有什么故事发生,等等……语言平实细致到没有任何沟通鸿沟,代入感极强。本篇主要讲述自传中提及的印刷创业史一事。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创业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学典型事例。他独自一人,靠着印刷技术的看家本领,深耕行业规则,经历了两次筹备印刷厂的失败后终有所成。
从他的生平纵向来看,性格和兴趣也对其成功贡献很大权重。十岁帮父亲制造蜡烛的时候,他就“一心想到海上闯荡”,后来给哥哥做学徒,也是念着出去闯,并因此一度家闹得很不愉快。在水边居住的他从小喜欢游泳,这也在后来因泳技的飙升帮他换来伯爵的青睐和信任。早年的孩子王、乐于奉献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这是三岁看到老的铁证,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佐证,也是对过分早教父母的一记提醒。
富兰克林的父亲是一个小有威望的普通人。但他洞察明晰、启迪思想及引以为善的种种行为,都是一个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尤其他带小富兰克林去遛弯发现其兴趣所在,然后因材施教的行为当下许多家长不能及。嗜书成癖的富兰克林最终最终作为一名印刷工也是造化的开始。后来,凭着这一有利条件,坚持读书和写作,从他的兴趣变为他的特长,又变为人生第一大事业的开始。
富兰克林的创业开端,从他逃离到费城的“匪夷所思”的开局开始。他本人对开局的情景、人事、细节描写都十分到位,让作者在心中将“这种匪夷所思的开局与日后在那里露出的峥嵘加以比较”。他第一份事业,是通过印刷核心技术逐步扩展获得。除了本职技术过关之外,他“也制造油墨,是个库管员,样样都管,俨然成了一个万能博士。”我想,中间帮德纳姆先生大理店铺所学的营销知识也对最终创业成功极有贡献。合伙人同事提供创业大部分资金,并与他一起操持所需场地、器械等,比先前那位仅靠空头许诺的“天使投资人”总督靠谱太多。初期业务得益于在前东家商务作陪时结实的议会委任客户,与他为别人打工时培养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密切相关。若从宏观角度观摩整个过程,富兰克林给当下火急火燎投入“大众创业”浪潮的本科生们上了生动一堂创业课。
在讲述创业史的过程中,富兰克林也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实用道理。比如投奔客店的主人“发现我读过几本书,态度顿时变得友好。”比如原投奔的印刷所老板父亲布雷德福对他的援助,可能不像卖姜饼的老太太般纯粹,引荐他去友商就职时,“通过一些巧妙的问题,几点小小的怀疑,点引诱他说明了他的全部想法”,职场险恶可见一斑。在工友的建议下,抓住机会秀了水中特技,把“从小喜欢的的这项运动”展示给众人,消息不胫而走竟收获了爵士的青睐,也正是兴趣特长给助力个人事业的有力佐证。
第一次创业成功后,实现了阶级的跨越,以后的资本和生意会越来越好,这毋庸置疑的。后来他又有小文具店做周边生意,又将印刷厂做了连锁,又扩展了邮局的生意,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一是他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共图社”结实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在事业取得成功后,着手推动建立公共图书馆、创建学院、清扫街道等公益事业。比较有趣的是清扫街道一事,他通过“一件偶发事件明白一点点时间能扫多少路面”,并通过思索提出了几项建议,帮助管理者、劳动者、市民多方共同受益。许多有钱的人并无心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许多聪明的人也并为把解决普通人的幸福小事当成份内,对比之下,富兰克林的精神和行动力甚为可贵。
当然,自传中还提及的宗教、科技及政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是创事业的成功史。而富兰克林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也使我们从立体的人物形象中看到了一位创业者的种种优秀品质。
附,富兰克林提及的书单。
普鲁塔克的《名人传》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
班扬的《天路历程》
笛福的《轮计划》
科顿·马瑟的《论行善》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罗亚尔港先生们的《思维的艺术》
特赖恩的《健康长寿和幸福之道,或话说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