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注评
【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陈荣捷注,《明道文集》卷三《答横渠先生定性书》(页一上)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境顺万事而无情。”
【《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见《传习录》76条:“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
【无所住而生其心】,陈荣捷注,《金刚经》第十品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笔记
程颢所说的“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并非要人做一个麻木的人,而是说不以私意动情绪,圣人之情是顺乎万事而动,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像常人一样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这段话说明了良知的妙用。说明圣人之心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是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
而致良知的功夫则是至诚无息,不论有事无事都要省察克治、存心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