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两个闺蜜都写得一手潇洒的好字,只有我的字毫无特点地平庸。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要练字,说干就干,马上买了新的方格本开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写语文课文。闺蜜当场就惊呆了,问:难道练字不是应该照着字贴练吗?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原来练字要临贴。年轻气盛的我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当然也意识不到临贴对练字有多重要,总之听了闺蜜的那话之后,我继续一意孤行地抄了一阵子课文,字的确是更工整了,但离我心目中的好字仍然相去很远。随着高考压力增大,我的练字也就告一段落了。
几年前决定重新练字,这回选择写毛笔字。毕竟年纪大了半辈子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走过无数的弯路撞了无数的墙,知道前人经验的可贵,就算不能理解,也要谨慎地尊重。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尚且要拜师,我这等本来没什么艺术天赋的人,不可能靠自己瞎写把字写好看,最大的成就大概也就是写得不那么难看而已。
即便如此,临贴几年,写出来的字仍然不能使自己满意。临贴时最大的困扰和不耐烦是到底要临到多象才算可以。
每本贴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总算勉强写到读过贴的人看到我写的字大致能看出来:你写的是多宝塔吧?这个是曹全碑吧?但细究每个字,笔笔都与原贴相差很大。今天读邱振中先生的书,其中提到:
学习书法的人,心中要牢牢记住几件作为典范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你原有的书写习惯。一天练习几十分钟,练完了就把它搁在一边,这样字帖和你的心灵始终没法融合在一起。 …………什么叫“牢牢记住”?尽榀能记住作品最微小的细节。例如,一个笔画边线一切细微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后,它就真正变成你的收藏了:只要你一想起这件作品,它就像放在你眼前一样。
显然,我对字帖的把握完全达不到这个标准,一直处于“打开贴能写合上贴一个字也写不好”的状态。从脑子里有漂亮的字,到笔下能写出漂亮的字,这中间已经相隔千山万水,何况脑子里还没有漂亮的字呢。
今天试着临“英”字。这个字以前也临写过很多次,但第一次背临时,写成这样:
打开贴子一看,笔笔都是错的。再临:
而它本来长这样:
即使是照着贴子临,对细节的把握仍然很难面面俱到,上面三个字主要是努力想把编号2那个空间能临得更像,但总体还是失败的,至于其他笔画和空间就更不用说了。
每个笔画和空间细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整字的美感和气势成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