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是我很喜欢的老师,也很有慷慨,将自己的录像课放在公众号供大家学习。我用了两天听了他的《麻雀》。这篇课文是屠格涅夫的。
初看这篇文章,猜测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体会母爱,也要体会母爱是怎么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即传达信息的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应该是读课文,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在相应的自然段中找你体会深刻的句子、词语,最后老师总结升华。之所以觉得蒋老师设计的好,是他视角真的独特。
一、导入
蒋老师的导入通过四格漫画入手,四格漫画分别对应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这正好是一个故事的结构。通过《拔萝卜》这个简单的故事,让学生把故事送到四格漫画里。简洁的语言就概括了这个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学习概括,再迁移到《麻雀》上。从简单到有难度,有梯度。通过四格漫画。学生也掌握了概括的方法。
二、课文第4、5自然段(高潮)
有了前期的概括和四格漫画的帮助,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故事的高潮。高潮部分就是课文的重难点。一般描写一个场景要运用到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是个笼统的说法,具体怎么用,如何用学生是不清晰的。蒋老师出示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请学生用课文对照这四个描写,哪个描写最难用上?排除掉语言后,开始研究动作与神态。
按往常的方法应该是学生读圈画。蒋老师让孩子们快速的读一读画一画后,竟然孩子默写,尽可能还原这个片段。可想而知是不太可能的。通过老师显示出的红色字,如石头似的。问学生有没有写上,以此让孩子体会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同样是这样的方法,还对比了绝望地尖叫、嘶哑的声音、扎煞、浑身发抖、呆立。通过与自己还原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写具体与背后的含义。
紧接着,加深孩子的理解,在原文中加入老麻雀的心理描写。“它扎煞、浑身发抖、呆立着,心想”让孩子选择一到两个写一写。通过同学们选择,选出三个同学的三个不同的写法与老师完成朗读。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在这一刻已经完全展示。蒋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作者不写心理描写。这个问题会在学生心里激起浪花,对呀,为什么不写呢。答案应该就在学生心里。对孩子以后的写作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方法。
每一处的处理都让意想不到,每一处的处理都为孩子的思考助力。文本传达的情感固然重要,情感是如何传达出来的也很重要。
蒋老师评价学生的时候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