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骄傲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每当语文课上赏析那一首首古人的名诗篇时,每当音乐课上听到那一曲曲动人的琴音时,每当阅读时看到手中书籍一个个端正的方块字时 ,我的内心有一种骄傲感油然而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中
的文化,是我们的中华骄傲!
古诗词之妙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李白到苏轼再到马致远,从《将进酒》
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再到《天净沙·秋思》,一首首经典,
不同的风格,却带给后人们同样的震撼。《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李白通达、乐观的情怀展露无疑;
《天净沙·秋思》里诗人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更是深
深地渗进了一字一句中。
而我最喜欢的一首,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
诗充分展现了作者苏东坡对人生的态度与看法,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在反映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便让我大饱了眼福。在第三课【文以载道】中,有“瑜老板”之称的着名青年京剧演员王佩瑜用京剧念白表演了《水调歌头》。在“瑜老板”那标准的京剧发音中,每一个字都好像活起来了,不断在观众的头脑里跳跃、回荡……
方块字之美
“春雨、杏花、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样的向心力当必然存在。” 这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中的精选段。是啊,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到草书、行书,汉字的字形一直在不断变化着,甚至有些字都已经找不出原来的形状。但有一点却永远不会变,那就是它所蕴含的中国魂。
每当看到龟壳上形态迥异的甲骨文时,我就仿佛来到了商朝,为商朝从兴盛走向衰败而感叹;每当看到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我又好像来到了西周,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痛心;而当我看到竹简上的小篆,似乎又来到了秦朝,亲眼目睹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威武雄风……汉字的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寄托着祖先对我们的希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传播、弘扬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昨天的《开学第一课》中, 年近七十的外国人理查德·西尔斯花了20年时间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将电子化的《说文解字》放到网上供人阅览,以新的互联网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就连外国友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不去传扬我们的文化呢?也许现在的我们还不能像理查德一样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分享给全社会,但我们可以从了解它们做起。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中华骄傲才会成为世界的中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