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红发安妮》片段:
马莉拉敲了敲门 ,巴里夫人应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她身材高大 ,瞳仁漆黑 ,一头乌发 ,还有一张看起来果断坚毅的嘴巴。在附近的邻居中间 ,她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那可是出了名的 。
“啊 ,你最近过得好吗 ,马莉拉 ? ”她热情地说道 , “快进来吧 ,我想这就是你收养的小女孩儿吧 ? ”
“是的 ,这就是安妮 ·雪莉 ” 。马莉拉回答道 。
“是安妮 ,不是安 。 ”安妮气喘吁吁地说道 。她兴奋得不住颤抖 ,但还是下决心说出这句话 ——她可不想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出现什么误会。
巴里太太既没有听到 ,也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 ,只是握了握手 ,然后亲切地说道 : “你好吗 ,安妮 ? ”
“我很好 ,只是现在很紧张 ,谢谢您 ,夫人 。 ”安妮沉重地说道 。
我认真自问了下:
“巴里太太既没有听到 ,也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 ……”这句话怎么读都感觉怪怪的,巴里太太既然没有听到安妮的回答,自然不会理解她话里的意思,作者干嘛还要特别提上这么一句、直接把“也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删掉可不可以?作者用“既没有……也没有……”是不是不妥当?如果将原文改为“巴里太太没有听到,更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会不会效果更好?
我仔细想了又想:
(1)原文“巴里太太既没有听到,也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中“既没有……也没有……”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修改后的“更”强调的是因果递进关系。
(2)原来的并列关系,是作者从安妮的角度,强调安妮马上要见到新朋友(戴安娜——巴里太太的女儿)时的紧张感:她气喘吁吁地说话,可能说话声音不清楚,所以巴里太太听不清她说了什么,用“既没有”来引出安妮紧张的第一方面含义;她说自己叫“安妮,不是安”,即使巴里太太听到了这话,也是短短的一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深层次意味,说明安妮太紧张了,话说不全、意思说不清,作者巧妙地用“也没有”来引出这是安妮紧张的第二方面含义。鉴于从安妮紧张的2个方面(声音不清楚、意思不清楚)是并列的、横向的,所以作者会用“既没有……也没有……”这对关联词组。
(3)如果修改后用“更”,语意环境就会发生变化,体现在: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巴里太太的反应上,因为巴里太太没听清安妮说的话,所以巴里太太不理解安妮话的潜台词。但显然,因为A所以B的逻辑,直接摆在文字表面上被陈述,又显得着墨得小儿科。而把“也没有理解她话中的意味”删掉,又没有话语和安妮特别提到“是安妮,不是安”做一一对应。所以,把关联词改了、语意不贴切,把某句话删了、又不够直面场景。
鉴于以上3点分析,原文中的关联词“既没有……也没有……”用得很合适啊~
安妮在绿山墙农舍定居后,她想交到新朋友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作者自然会对她即将见到新朋友时的紧张做多层饼式地描写。这个多层饼有这些馅料:一层在作者描绘安妮的神态中——“气喘吁吁”、“兴奋不已”;一层是安妮直言不讳地言语上承认“紧张”;一层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从巴里太太的“没有听到”和“没有理解”这个“拐弯”里找找。对我这个慕名而来的回头“吃”客而言(反复阅读此书),一口咬下作者暗藏的夹心馅料,各种惊喜萦绕舌尖。
阅读的过程,能否找到作者思维的痕迹(暗藏用心),取决于读者打开扉页时大脑进入了认字模式还是思考模式。当然,阅读中的思考是需要练习的,而这思考练习可以渐渐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青树林阅读”(微信公众号)的线上共读活动也在进行中,欢迎你的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