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国藩
最近,因为老婆出轨,我离婚了,感觉很难过,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走不出来,但今天我读到史铁生的一段话,很有感触 ,思考了很多。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的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正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读到史铁生的这段话,感触颇深:有钱人失恋或者离婚后,他会说,要是我现在没有钱,那我还可以把挣钱当我的动力,通过努力挣钱治愈自己的情伤;穷人会说,要是我有钱,对方怎么可能会离开我,即便离开了我,我也可以很轻松再找一个……
20来岁的人在失恋或者离婚后会说,要是我年纪大一点,荷尔蒙就不分泌了、人情世故都看淡了,就不会吃爱情的苦了;30多、40多岁的人会说,要是我现在才20多岁,我还有无限的可能,失恋算什么、离婚算什么,我才不当回事呢……
男人会说,哎呀,男人的担子太重了,要是我是个女人,不用承担那么多责任,离婚了也不愁没人要,现在这个社会,男人太难了;女人会说,要是我是个男人就好了,不用承受那么多压力,我也可以不用管父母的想法,这个社会,女人太难了……
大家都会觉得——除了我当下的这种痛苦我不能承受之外,其他一切痛苦我都可以承受。
就像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说教,被说得很委屈,就会撇下一句“你还不如打我呢”,可是真的挨打的时候,又会说,“为什么你不好好说,偏要打我”。
你看,我们几乎所有人、在所有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能够承受别的痛苦,就是承受不了当下的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法活在两种具体的情境之中。用另一种情境的乐,来对比当下的苦——这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生活方式。
比如,你小时候,盼着长大,觉得长大了就自由了。可等你长大以后,你又觉得小时候很美好,无忧无虑,不用承担压力。
但其实,小时候有小时候的痛苦,不自由、没能力、一大堆作业、每次考试都在担心考不好、还用着父母的钱满心愧疚;长大后也有长大后的快乐,你可以自己挣钱了、你可以不用看老师的脸色了、可以不用担心父母打你骂你了……
时常在想史铁生这段话,想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 ‘更’字。”
有的以前失恋、欠了几十万,就是靠这句话挺过来的。
我们的痛苦,更大程度上来自于比较。比如你欠了100万,你会想,哎呀,要是我只欠20万那该多好。可是,某天你要是欠了300万,你会觉得只欠100万其实不是什么大事。
就像那些觉得孩子拖累了自己的人,你们觉得因为孩子,所以很难再婚。但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的孩子死了呢?你就会觉得轻松了、摆脱了?你只会想——哎呀,只要我的孩子好好的活着,我守一辈子活寡都可以。
我想起以前李健讲的“崩溃疗法”,就是——当你遇到一件让你崩溃的事,你受不了,再来一件更让你崩溃的事,前面那件让你崩溃的事你就不在意了。比如你欠一百万很痛苦,万一你母亲又在这个时候去世,你就会觉得——欠债算什么呀。
是的,需要承认的是,我们当下是幸运的,因为其实我们依然存在更不幸的可能。
把曾国藩的16个字送给自己: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一辈子,照着这16个字去活,你的痛苦会少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