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老年人一样,爸爸与日俱增的衰老是不言而喻的,手颤,腿脚迈不开步,坐着打盹躺下睡不着……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儿女们的需求自然更多了,可是爸爸却不这样认为,总以为自己还行,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老家时,哥哥嫂对爸爸的照护可谓无微不至,只要他们能想到的老人的不易,都全力弥补。把家里的墙上安上扶手栏杆,让爸爸随时都有着扶。帮爸爸铺床叠被,脱衣穿袜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端水盛饭更是题中应有之意。哥哥说好些事爸爸做起来很费劲,可咱们仅仅是举手之劳。而且他还有自己的理论,他经常说,爸爸好好的就是咱们的福,照护不好出个意外,那谁也别想安生了,照护好爸爸实际就是解脱我们自己。我也同意了他的说法、做法,回家后也是尽量“帮助”爸爸。
但把爸爸接邢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到感觉“有缝隙照护”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力还能及就放手让他自己做,这样起码增加一些活动量。由于腿脚不利索,爸爸一天基本上都是坐着,很少活动,如果事事替他干了,那他一天就广是坐着打盹了。
所以从最近几天我不再有意“帮忙”了,而是有意留下“缝隙”,偶尔搭把手,也是象征性的,绝不全力以赴。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爸爸自己叠的被窝还是蛮方正的。脱衣穿袜尽管慢、费劲,毕竟依靠自己之力可以做到,那就让他做吧,这样反倒给他一定的信心。
因为我这样做的前提是爸爸不是个懒人,而且是个愿动手,并且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如果以前他就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老了却又强调他的动手,那老人就感到委屈了。
所以帮不帮还要因人而异。
张范津 2021年12月20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