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精读” 系列之《意志力》
by XeltDENG
《意志力》
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
[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约翰.蒂尔尼 著
丁丹 译
第九章
养出强大的孩子:自尊对自制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自尊理论”和“自制理论”孰优孰劣的问题。
自尊理论应该说本意是好的,而且最初也确实呈现了一些发展前景。也有研究表明,似乎高自尊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低自尊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自尊理论的流行也使儿童教养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取向,总结一下就是:成功的关键是自尊。于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技能,父母开始有事没事就刻意的表扬孩子;在学校,老师也让孩子们相互发现和赞美彼此身上的优点。当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孩子的自尊。
但是,最终研究发现,不是高自尊导致了成绩好,而是成绩好导致了高自尊。也就是说,成绩好是因,高自尊是果。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其中考试成绩差的同学每周进行一次提高自尊的鼓励,结果这些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比期中考试更差,平均分甚至从59降到了39。还有证据表明,全美学生的自尊提高了,但是成绩却下降了。也就是说,他们做得更差了,但是感觉却更好了。高自尊一般并没有让人变得更有效率,也并没让人变得更好相处。高自尊的人确实自我感觉良好,期望得到特殊对待,往往变得傲慢、自负,最坏的情况下,自尊变成了自恋。
在全美年轻人自恋水平上升的同时,心理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年轻的亚裔美国人。他们的父母虽然也受到自尊运动的影响,但是更受亚洲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的父母特别强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据估计,中国孩子两岁时就具有美国孩子三四岁时的自制力。华裔美国父母也根据孔子的教育理念(既治又爱)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这些传统使得他们的孩子较不自恋,长大后也比较成功,比其他任何种族更有可能获得大学学位,毕业后的工资也比平均水平高25%。
最后,在自尊与自制孰优孰劣的对比中,结论就是:忘掉自尊,关注自制。
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不提倡随便打骂孩子、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严厉惩罚孩子,但是,父母确实需要强调严格的纪律,需要花时间留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惩罚有三个基本面:严厉性、及时性和一致性。在这三者之中,严厉性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有害;而及时性则重要得多;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惩罚的一致性。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每一次犯错,父母应该迅速给予惩罚,但要用克制的方式,只要语气严肃认真就行。同时,只要犯同样的错误就给予同样的斥责,一致的惩罚往往会造就好孩子。有些时候,孩子们只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所以父母在给予惩罚的同时,还要做出具体的指导,甚至亲自示范给他们看。
几乎所有专家都同意,孩子需要也想要清晰的规矩,为违反规矩承担责任是健康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规矩只有在被孩子知道并理解了才是有用的,所有“线”越明越好,也就是所谓的“明线规则”。
父母如何成为青春期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进入青春期,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似乎一夜之间变得不好管了。孩子青春期的问题,本质原因在于:自制力还在小孩子的水平,欲望和冲动却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自制力不强,自然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必然容易失控;而欲望和冲动却是成年人的水平,自然不服父母的管教,排斥甚至鄙视父母的说教。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也明白自己需要帮助。所以,在孩子自制力水平赶上他们的冲动水平之前,父母如何扮演好帮助者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
父母完成好这项任务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孩子当成准成年人看待的同时提供严格的外部控制。怎么样才叫“把孩子当成准成年人看待”呢?就是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把他们当作平等的对象,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这样,他们就会把遵守规则看成自己的承诺而不是父母的管控。同时,孩子在规则制定时参与得越多,就越容易实现自我的行为监控,再辅以父母及时的提醒和监控,实现遵守规则的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