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5天】2023年12月17日
【今日读书】书名: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作者】伍光和等编著
【用时】20分
【读书摘抄】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这种核转变能导致海底增生、板块移动、碰撞和大陆漂移,形成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随机分布,致使地壳断裂、褶皱、隆升或沉降,形成巨大的山系、高原和沉陷-断陷盆地。因此,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一)海陆分异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海陆分布而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海陆分异命题。实际上,海陆分布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地壳大洋化既造成该部分地壳变薄,又使之下沉,而陆壳则既厚又大多处于隆升状态,其结果是形成了地球表面两个最大的自然地域系统:海洋地域系统与陆地地域系统。
海洋与陆地的分化过程,海陆平面形态,海陆面积比、大陆瓣组合形式,海洋平均深度与大陆平均高度等,均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无关。因此毫无疑问是纯粹的非地带性分异。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中纬度沿海地区多为森林地带,随着向内陆的深入,自然景观依次转变为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荒漠草原地带和荒漠地带。
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分交换强度愈深入内陆愈弱,因此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线走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大陆足够广阔时,干湿度分带性应该表现为以海岸带为起点,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的多向辐合式变化。例如亚洲中部荒漠作为亚欧大陆中纬度区干湿度分异的辐合中心,应是北西-南东与南西-北东、北东-南西与南东-北西诸方向上,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和干燥度递增的结果,与亚洲中部的经度位置完全无关。
干湿度分带性又叫省性或相性分异,是地域分异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便于学生理解,我们不采用“省性”和“相性”称谓。
有必要强调指出,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几乎与非地带性概念出现的同时,地理文献中出现了“经度地带性”概念,并迅速被许多学科广泛采用。
我国的许多地理类著述,包括一些经典著作、辞书以及大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也频繁使用这一术语,并以之与纬度地带性概念相提并论。甚至把这个所谓的“经度地带性”当做地带性的一种,因而有所谓的“广义地带性”和“狭义地带性”的说法,这是不妥当的。普遍的误识加上广泛的误导,已经造成了地域分异理论研究的混乱,这里有必要予以澄清。
如前所述,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而非地带性则包括干湿度分带和垂直带性。纬度地带性概念的科学性在于,由辐射平衡值和物质能量交换强度决定的地带性景观特征,尽管在这里或那里不免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但总体上仍与特定纬度值保持着确定性关系。例如,当人们提及北纬5°或65°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赤道雨林或苔原带。然而,地表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这种确定性关系。当提到东经90°线时,面对割据经线的极地冰雪带、苔原、森林苔原、泰加林、温带草原、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等众多纬度和非纬度自然地带,经度对自然界的地域分异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就大可质疑了。
实际观察到的干湿度分带界线绝不与经线平行,却与海岸线轮廓有着某种近似;地带更替方向绝不与经线垂直,却或多或少与海岸线垂直。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具备科学性,我们主张予以摈弃。
(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通常情况下,大地构造总是有其地貌表现,一个大地构造单位总不免有其相应的地貌单元。例如,强烈隆升的地块表现为大高原,相对下沉的地块表现为盆地或平原,巨大的板块缝合带或地槽褶皱带表现为大山系,即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东欧平原、蒙古高原、科迪勒拉山地、密西西比平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等都是各自具有特殊构造-地貌分异背景的自然区。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同样可以形成次级自然区。任何大高原或大平原都绝不可能具有几何平面性质,任何大山系也都不可能在其延伸的全部距离上保持相同的海拔、走向和其他山文结构特征,因此,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次级自然区乃是必然现象。
(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与城市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涉及范围虽然较小,但其作用仍不可忽视。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除去东北信风作用下的非洲西海岸外,海岸带一般比较湿润,在海陆风影响下气温变幅也较小;湖区有湖陆风形成,除相对湿度较高外,热量特征更接近偏低纬度的地区;林区和灌区的地方气候与海岸带和湖区相似;城市气温比所在地区偏高,风速减小、温度较低而降水量偏多。近年的观测发现,干旱区的大绿洲晴天午后有吹向荒漠的绿洲风,高海拔山地的大冰川也有吹向冰川区外的冰川风。这些发现丰富了地方气候的内容,而所有地方气候都可导致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地方风对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有着特殊的影响。地方风塑造的地貌景观常常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性特征从而有别于另一区域。我国东北中部西风走廊坨子与甸子的排列,毛乌素沙地中沙带与洼地的分布,都是地方风作用的结果。一些著名风景区如我国西北的老风口、阿拉山口、达坂城、七角井、罗布泊、玉门镇、西柴达木等,均以多风为特色,其中的大部分地区还广泛发育风蚀地貌。撒哈拉沙漠的西蒙风、喀新风,中亚卡拉库姆沙漠的阿富汗风等,对当地的地域分异也有显著影响。
(五)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气温递降,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形成气候、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则构成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 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谱呈大陆性特征,即森林带或完全缺失,或带幅十分狭窄。
② 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因此,在山地海拔相同和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低纬区山地垂直带数量较多,高纬区山地垂直带数量较少;山麓海拔低、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垂直带谱结构较山麓海拔高、相对高差小的山地更完备而复杂。亚热带高山通常有8~9个垂直带,高纬区高山若以泰加林或苔原为基带,则至多只有两个垂直带。例如,大雪山有8个垂直带,与之海拔相近,但山麓过高的唐古拉山北坡,通常不超过3个垂直带。
③ 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雪线一方面受太阳辐射影响,因而总体上星自赤道向极地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受固体降水量多寡的制约,因而事实上不是最热的山地而是最干早的山地成为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所以,某些发育海洋性垂直带谱的山地,3000-4 000 m以上即为高山冰雪带,而另一些极旱山地,超过5000m仍只有高山寒漠。
④ 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数干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但垂直带遵循自身的发育规律,并不是纬度地带的缩影。珠穆朗玛峰南坡垂直带几乎完全不能与其以北直到极地的纬度地带相对应即是一例。全球分布最广的苔原和泰加林两个地带,在任何中低纬山地中都不以垂直带出现又是一例。
⑤ 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差别。进行垂直带谱的比较研究就成为山地景观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