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不论处于何种境地,唯好学、实学才是根基。因世事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摄入略微不足、思维稍有停滞,便将陷入不进则退之境地,被加速淘汰。过往时光瞬息皆蹉跎,以致当学而未学,所学却不思,思然后不深,深却不能悟。现今屈指寻思,虽言人生不得有悔,却实撼之至极。
近日复观昔日所学。论广度,不足论道,甚是偏颇。自幼蒙受教育,文史哲思等皆有所闻,却尽是肤表,不曾深入学与思,也未所延伸以察甚广之真知。义务教育意在铸就庞博基石,今看来,用意之深之明是极好,然曾却不知身处福境,枉纵岁月。论深度,基础教育便无从谈及深,自身学习亦毫无深度可言。而后接受高等教育,专于术业,虽层次应试进拔至攻读博士,专精程度也自知是海市蜃楼般飘渺。以此而言,自身确是有悖于长者寄成龙凤之盼,愧于社稷望青年成栋梁之托。今视之而哀之,若不哀而鉴之,则后必将复哀矣。
古语云,铜镜可正衣冠,史镜可知兴替,人镜可明是非。铜镜易得,人镜难期,遂往而读史,望有所感悟。与史为伍,参悟人与事,实觉恨晚之情。望浩瀚史卷,经史子集、策注规记、诸子百家,林林总总。嗟光阴苦短,恁不可穷读而尽研,然也略有所获。
壹 先而悟得自身之渺小
自夏商周开朝至今,已数千载余,不乏帝王将相、圣贤商贾。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既遂风云便,也只沧海一粟,岁华蕣息,一品与千金,莫不对白发无计相回避,终沉于史河。思于此,便也略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
贰 后则知晓苦寒之甚微
齐桓遭家灭弃逃,经磨砺而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流亡数十载,方得归朝兴盛世,得周策封,雄霸中原。楚庄继位年幼不以鸣天下,却暗丰羽翼,以观民则,后诛齐胜晋,合众于宋,遂霸天下,实乃大音希声。吴王阖闾,临楚受欺,却励精图治,终亲征破国,迫楚迁都,威震中华。越王勾践,蛰伏会稽,养马尝粪,卧薪尝胆,终灭仇吴。反观自身,性命保全、肢体安康,衣食尚足,更可读圣贤之书,习百家典籍,有何困苦可言,有亦不足挂齿。
叁 再而明了文化之博大
道家重无为而治,儒家尊仁义为本,法家以法、术、势合立,纵横则杂揉众长言行天下,其他诸子百家、长短各异,宜合不同。此番成几多经天纬地定国安邦之才,不胜枚举。今尔略微耳闻,虽不可尽信,也可鉴而取之。欲成自家之言,必通百家之意。
此述皆为近日读史所悟所得,甚为浅薄,还须深考。此后,更当中西合璧,以思维差异之文化互补。文理融合,令人文与科技相辉映。另专攻术业虽为重,且健全思维恒为基,却以道义品性为先,由此不难知往后学之所向。然不可偏激,须分配时效合理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