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隔一江水》作者: 邓安庆

。。ISBN: 9787020166251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永隔一江水》是青年作家邓安庆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最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勾连紧密,彼此融会贯通,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并极有纵深地处理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主题,可以称得上邓安庆目前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

邓安庆,1984 年生,湖北武穴人。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现居北京。已出版书有《纸上王国》《柔软的距离》《山中的糖果》《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望花》,在《人民文学》《读库》《山花》《 上海文学》《花城》《书城》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部分文字被译成英、意、西班牙、丹麦等国语言。


。。精彩短评。。

#

实实在在看到了进步(怎么感觉自己拍了拍邓安庆的肩膀说,小邓,针不戳哦~)。日常中的波澜,毫不煽情地一层层揭开生活。

#

太太太戳我了,离家越久,越能读懂邓老师。普通的人家、普通的少年、普通又不平凡的心事,像是跟着简单线条勾勒出的漫画,看一个孩子如何长成少年,纤弱又坚强。《秋风起》一篇,结尾赞,很像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

从头读到尾,每个故事里都有辛酸和无奈,最后一个最辛酸。不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贵红姐

#

7个短篇,既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又彼此关联,连缀成一段少年视角下的乡村往事。乡野生活的简单闲适,邻人之间质朴亲密的关系,以及少年成长中淡淡的忧愁多思,随着四时更替缓缓展开,最后都化为了江心上漂泊无依的一点,故乡逐渐消失,前路依旧茫茫。像是看完了一部长长的电影,有点怅然。

#

可能是很多芸芸众生的缩影吧,不惊心动魄却很吸引人

#

酒精锅里肉汤咕咕的冒泡声,和着父亲的咀嚼声,在我耳边翻腾。云岭爷家的花花跑进来,在桌底下嗅,被父亲猛地踢了一脚后,发出凄厉的叫声。母亲说:“有脾气对狗发,算么子本事?”父亲不理。母亲把桌上的猪骨头扔到地上,花花跑过去啃了起来。“我算是明白了,”母亲又扔了一根骨头到地上,“这么多年,我算是明白了。”父亲把碗撂到桌上说:“话莫说得吞一句吐一句的。”母亲抬眼盯着他看:“你晓得我说么子。”父亲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扔,其中一根蹦跶了两下跌落在地,花花又一次惊慌地跳开。“我么晓得你说么子,你今天是做么子鬼咯?!”对这一切,母亲不为所动,淡定地说:“年年都要到她那里去买衣裳,我原来以为你就是图撇脱,现在一想你心里么子念头,我算是明白了。”父亲“扑哧”一下笑出声:“哎哟,你真是电视看多咯。人家是俺亲戚,照顾人家生意,有么子要不得?”母亲也笑:“要得要得。你么样想你自家心里清楚。”父亲脸突然一沉:“我清楚个么子?你究竟么意思?”母亲起身,收拾碗筷:“我言语到此,只是让你心下有个数。”父亲也起身:“你今天是发神经,我不跟你说。”父亲的军鞋在我的余光里敲打了一下地面,立住,转向门口的方向而去。门外雪已经停了,薄暮的微光渐渐弱了下去。一只母鸡在雪地上徒劳地啄食。

#

父亲抬眼瞥了母亲一眼,又瞄了一下我:“人家送给昭昭的。”母亲也瞄我一眼:“那么行,一件衣裳好几百块,么能随便要?”父亲把碗筷放下:“又不是么新衣裳,她家冬儿穿不下,放着也是浪费。”母亲“哦”的一声:“人家不要的昭昭就捡了穿,俺又不是买不起。”父亲眼睛又落到我身上:“你喜欢啵?”他的眼神中有一种压迫的力量逼着我低下头。地上掉了一副筷子,没有人去捡。母亲的声音平静得出奇:“俺不拿人家一粒米不偷人家一根线,干净撇脱,谁也不欠谁。”父亲的声音高了八度:“你真是发神经!一件衣裳,搞得这么麻烦。”

#

轮船开动了,汽笛声又一次响起。我们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贵红姐一直看着江岸沉默不语。船一点点开动了,缓慢地、稳健地驶向对岸。船头切开江水,传来哗哗的水浪声。饱含湿气的风灌进来,凉意顿生,人也清醒了不少。天色渐暗,沿岸的山峦隐没在雾气之中。船到江心时,夜色笼罩,两岸零星的灯光也被江雾给吞没了。一时间,我们像是漂浮在无限的虚空之中,不知由来,不晓过往。

#

昭昭就好像童年时的我啊。只不过,更加活泼。和昭昭一样,寄宿制学校,军事化管理使的我与童年熟悉的伙伴和环境逐渐切割开来。小学三年级开始,两周的寄宿之后,回到家里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在家里。频繁的分班也使的我没有任何的好友。想想还真是孤单啊。内心敏感,孤单又自卑。到现在那么大了,我还是没有学会怎么构建亲密关系。这也导致我,我始终无法好好的和好感女生在一起,甚至有时候不断伤害到靠近我的人。

    从小学开始就特别羡慕,有个姐姐的人。那时候看到有个同学考试考砸,他高年级的姐姐下课专门来安慰他,真是好羡慕啊。父母虽然尽可能给我提供了物质条件。然而每次连续两周的寄宿生活,使的我的心理始终无法的到表达与抚慰。我也好想有个大点的姐姐,可以在我不安的时候,能拍拍我头,说:“没事,姐姐在呢!一直都在。”然而  , 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

“一时间,我们像是漂浮在无垠的虚空之中,不知由来,不晓过往。”有点意想不到,最令我感慨且惆怅的竟然是篇幅较短的最后一篇同名,这位屡屡在谈话间出现的“神秘”大姐——贵红,终于以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姿态现身现实,将之前散落于个人故事的时间线悄悄拧起,勾连往事,观照现时,那些发生在长江边上的微末人生一样步履不停,恰如江水一般永无停息,藉由贵红的视角,一起将目光投向于雨意雾气氤氲的水面,所谓人生的种种况味啊,尽皆寓于目之所及空镜中的风物流连。

纵观全书整体结构,四时有序,时间感贯穿,与作为地标的长江,共筑起一个剖面虽微、跨度完整的时空。七部短篇可独立成篇,合拢则是暗线通汇的长篇,所记录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更“偏重氛围”(如前言所述),联结各篇的与情节无甚大关系,而是依靠人物的性格发展和事件内部的推力;无谓主配角配置,人物沿着“情节”自行生发,摸索到各自的命运轨迹向前,读者可依稀看到他们在以往作品中的影子,同时变奏出不同,“如何不重复又能巧妙”地穿插、告知信息,看似闲庭信步,其实要做到审美不疲劳也挺困难。

读此书初稿时,颇能感受到作者仿似陷入魔怔的幸福感,因成稿速度委实过快,甚至感同身受般体验到某种燃烧的情绪滚动。每个码字的人多少都有这样的经验——硬憋硬凑出来的文字自己看着都觉可厌,而笔尖源源流淌的幸福不啻是天赐,宛如在迷宫里突然找到亮光。2019年读完的那个夏天,像是追完了一部永不会落幕的晨间剧,此番重温仍为某些段落泪目,并注意到那些叠字拟声词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配合方言颇具音律美之余,也具有替代景物描写的功能,成为构成“场景感”的要素之一;特别是“我”的名字——昭昭,也因为呼唤叠字而实现场景的切换,如第一篇中“我”沉浸于回忆时青姨唤我名字与现时父亲叫我“昭昭”重合,细品这些细致的落点,尤其深有感触。

从《山中的糖果》开始初识作者邓安庆,笔下的故土人情写来别具素净平和之美,另有种心怀慈悲的悲悯,所写人间种种不无惊心凄惨的生死别离与困厄流离,但幸而始终克制用笔,更多以「记录」的方式呈现着(乡村)生活丰富而多重的肌理,以及其背后隐匿或潜伏着的更宏广的社会属性——这些特质始终在他作品中保留并延展。于是回头考古了旧作《纸上王国》,这本明显更具有作者青春情怀的印记,早期创作时追求的华彩语言和不无戏剧化的回转叙事,几乎可以回溯到每个易感的文学青年在执笔之初的用情和稚拙,后来在新版中有所增补,初步建立起日后擅长的女性群体书写,并在微观层面对城市/乡村作了对比——同样亦可在未来的作品中有迹可寻。

直至《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与《望花》,明显感受到邓安庆在写作方向上的调整与探索,虽仍具有克制描写与细腻笔触的特征、擅长的人物描摹和家庭关系、糅合了自身经历的成分,但虚构的比重在增加,原本熟悉的乡愁记录被一种更广博的时空取代,篇幅也在往中长篇方向发展。这样的“转型”对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考验,从大家的评分即能看出大部分读者仍执念于恢复以往的路数——果然,《天边一星子》仿佛又回归了原先的振幅,身为子辈与父母永远难以厘清的羁绊,年少时敏感微妙的心思,都是作者熟稔拿手的题材;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语言的组织与叙事的节奏在不动声色间蓄着力,这种力若使得猛容易露拙,使得轻则又流于寡淡。

这种力绵延在《永隔一江水》中首先表现为视角的确立和人物群像的建构。这是一个更自成一体的邓垸系列,「邓垸」是邓安庆真实生活中的地标,邻里乡亲与故人亲朋在系列前作中各自“演绎”其人生故事,而到了本书中,他们纷纷褪去在读者眼前呈现的“真实”面貌,拥有了其自洽生长的源头与线索,或穿插入场于闲谈之中,或溯回到更久远的作品原型,前史隐匿于暗自生发的枝桠,并在时间的滑动中渐行涌成暗流。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我”几乎活跃于每个人的时间线上,以“我”「参与」+「经历」的叠加视角下,既有主观的投射,又兼而白描记录的功能,而这个“我”是糅合了作者本人生活经验与读者阅读共情力的产物,因而与《天边一星子》相比,它既是延续的,也是开拓的,具有较为清晰的螺旋发展脉络。

从第一篇《换新衣》伊始,四季开始流转,孩童视角窥见的成人世界如冰山一角,那样的世界远不完美——甚至可怕而丑陋。母亲为何宁愿与父亲吵架也不愿去有亲戚关系的青姨那儿买新衣?青姨为何强调父子俩长得像?母亲为何愤愤说“我算是明白了”?“我”未曾参与他们的故事,就像后面《蝉鸣之夏》中提及大姐二姐在建桥未出世之前与父母共处的时间(如果我没记错,这个细节在其他作品中也用过,邓安庆说哥哥大他七岁,那七年是只有哥哥和父母共度的七年),那段“我”缺席的时光令人不安,成人间的迂回曲折在孩子眼里演化为小心翼翼的猜忌与权衡,代际问题的初显。

《凉风起天末》中仍刮着冬天的风,好友建桥一家正式登场(其实前一章中他们家的狗花花已率先出场),却是以众人嫌的爷爷大闹开场,一个满是伤情往事的家庭渐渐成型——重男轻女的爷爷仁秋太惯常颐指气使,出手打儿媳,做主弃孙女,活脱脱一个老混蛋,亦为后文埋下伏笔。在这般家庭环境中受到特殊待遇的孙子建桥,不免顽劣跳脱。笔锋一转已是麦浪时节,《虫儿飞》写的正是建桥在校被责罚之后离校“失踪”,要强的二姐秋红平日虽百般嫌弃这个不成器的弟弟,但终究还是和“我”同去寻找,第一章里的青姨再次出现(后面几篇中亦然),于是人物慢慢产生了关联;“我”和秋红在寻找路上那段虫鸣写得极好,在一片化解沉默尴尬的“唧唧、啾啾、咯咯”声中,懵懂终会褪去,但凡心事上头,少年时代便开始了。

《蝉鸣之夏》宣告正式进入盛夏,夏日仿佛永无尽头——“整个世界都被包裹在一层透明的薄膜中。我们永远只有十四岁。”可能是本书中最具“情节性”的一章。仍以“我”的视角切入,门外陌生客的“窥探”别有一番悬疑,以及后面验证身份也存有悬疑感。建桥一家的陈年旧事逐渐显形,大姐早早远嫁,二姐出生即使险遭遗弃,那么现今这位来客究竟有何过往呢?在一波波的蝉鸣声中,伤心人的事说也说不完,而这两个少年离明天到来只差一个夏天了,就让这个目前还没心没肺的孩子先抱怨一句“又多了一个管我的人”吧。

那个明亮、焦灼、渴望的夏天其实是少年时代结束的先声,一切少年心事都在《东流水》中急遽流淌。曾以为固有的世界因外来者而打破,一个好看的城市女孩让少年们将眼光投放到故乡之外,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对大千世界的憧憬、对人际关系的惶惑,都在这个夏天缓慢发生着。世界并不会按我们所想象的模式运行,声嘶力竭的挣扎并不会妨碍最后的妥协和接受,郭靖和黄蓉也会过上日常生活,我们也会告别不再见面。

《秋风起》最后一句是:“我知道,我的少年时代就这样永远地结束了。”他们迟早要走各自的路,迟早也会步入他们曾惶惑不解的世界,迟早也会离开这片故土。而在这之前的分别难免痛楚,一同走过的时光后来想起如遥远天际的行星,虽时常还能闪现心头,但彼此的命运轨迹不再交叉,这种怀缅与失落且不乏微光的希冀在《天边一星子》中也是经常闪现的主题。

末章在时间线上合拢,总有人出现,总有人消失,寒来暑往中流逝的一年竟然在多年以后才真正收尾——建桥已结婚生子,二姐秋红远嫁,其母秋芳娘已逝,其父云岭太生怕自己空巢无人收尸……那个只浮现于言谈的大姐贵红,在“我”年少的印象中,是沉浸于恋爱的娇俏甜美十八少女,时光残忍地碾过每个人,我们无从想象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半截牙齿和脖子上的疤痕,更无法知晓怎么会沦至看望孙儿困难重重的境地,背后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状况颇有意味。乡村生活图景折射在这样一群并不完美的人身上,作者既不打算作出任何道德判断,也不准备滥发任何抒情陈词,只是面对亘古不变的江水和雾、月和星子,体悟到生命的河流之静谧流深,无穷无尽的江水推着大家往前走,不舍昼夜,这人类的风景,如此辛劳,却自会生出澄澈心境,仿佛能想起沈从文说的“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于是我也透过记忆,在脑海中建了一个小小的岛。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次在一朋克亚逼视觉系汇聚的群里我们聊起了失恋会听什么歌。很意外他们听的不是民谣就是治愈温的女声,我说《永隔一江水...
    云岑阅读 583评论 0 0
  • 《永隔一江水》(一江水)這首歌的原型取自蘇聯1959年電影《渴》的插曲《兩道河岸》。王洛賓編創,但是未能發表。80...
    琴臺樂坊阅读 234评论 0 0
  • 你可曾因為一首歌,就聽到了心理剛好的位置,剛好的心情,剛好的感覺。它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在你整個生命的階段都剛好的存...
    乐得其说阅读 283评论 0 0
  • 我们所处的小镇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我们如何和故乡相处? 又如何维系远隔千里的故乡的情感记忆? 当我们用语言描述故乡...
    趣读书吧阅读 682评论 0 1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536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