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在中国社会中是很常见的,很多家庭里面,祖父母对于孙子的疼爱甚于一切。但在我们家,却行不通。
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我再也做不到像以前一样亲近我的祖父母了,每次和她们多说两句话,甚至多待一会儿,都会让我感到厌烦。但小时候的我,可是连离家一周去上学,都会想着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他们,一聊就能聊小半个钟。
我对他们的感情态度转变,可能是从高三那一年,父亲和伯父分家开始的吧。
在开始说之前,我得承认一个事实。我父亲和伯父相比,显得“特别不会做人”,不会讨父母喜欢。毒舌,牛脾气,冲动易怒,总是做出一些在别人看来很“无语”的选择。同时他又是那种,我不爽,我也不让你好过的,但有恩报恩,有怨报怨,绝对不喜欢拖欠人情的人。他虽然总是“出口伤人”,却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自从出去打工就把工资全部上交给父母,;成家生子之后,依然每个月都给父母家用,我们三口之家省吃俭用;后来,找到一份稳定收入后,会特别照顾小姑(父亲的亲妹),给她买东西,开零售店,甚至在自己的新屋里给小姑留了一个房子,方便她上班,不收她一分钱,还把她当小公主一样哄着、照顾着。只是后来,小姑怪我母亲没有在某件小姑不得理的事上帮她,就和我们家“决裂”了。而我的伯父,从来没有给过家里“家用”,自己的小家却过得舒舒服服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搞到后来,祖父母只会问我父亲拿钱,完全想不起来他们还有一个儿子。
对于我父亲三兄妹,祖父母的心总是偏得很。记得我读高二时,母亲为了我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家搬到了镇里去住,方便我上学放学。但是,在每个周末,我们都会早早地去买好饭菜,回老屋看望和陪祖父母。但是每一次,都是只有我们一家和祖父母,小姑和大伯一家,总是会在那一天一起出去外面吃饭,而我们会在晚饭后,尽快离开,避免碰上尴尬。
在我高三的某一个周末,隐约记得是父亲要办什么东西,需要和伯父商量,那是我第一次直面他们的冲突,两兄弟在那里破口大骂,伯母和小姑也在不停地说,祖父母时不时地帮两句腔。那场景,真的难以言喻。从那次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回去老屋,就算想要看望祖父母,也只是把他们接出来,但是,很多时候祖父母都会用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来拒绝外出。我从未想过,做父母的可以偏心成这样,不管真相如何,他们权当看不见,只相信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在我高考完后,父亲和大伯的利益关系也理得差不多了。我们一家搬回了老屋,伯父要了他几年前就开始收租的新屋,其中的利益关系,心酸的扯皮过程,就不一一细说,总之就是,要记住: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账目不清不楚,兄弟也变仇人。
我们搬回去住之后,由于两辈人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矛盾越积越多,再加上,父亲和祖母都是急性子,所以,在一天晚饭后,“世界大战”爆发了。其实,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但是,我最记得的就是,我的祖母,当着我和弟弟的面前,咒骂说,让我的父亲最好祈祷别死在自己前面,还骂了好几遍。从那一刻,我开始觉得“害怕”,被自己的母亲咒骂去死,还是在自己已经懂事的孩子面前,我完全无法想象我的父亲,有多伤心。我只知道,那场“骂战”之后,父亲一直在我们面前自嘲这件事,但是,当我们安慰他别放在心上,那只是气话时,他却装作满不在乎,但我知道其实他一直耿耿于怀。从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主动去亲近我的祖母了。
尽管每次争执过后,我的父亲总会强调,不管怎样,还是要尊敬祖父母、伯父、小姑,他们是长辈,晚辈就得对他们有礼貌。但我心里并不很瞧得起他们了。
与祖父母渐行渐远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事情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紧迫盯人”的行为。只要你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不停地和你说话,不停的问各种问题;就算你不出现,他们也会去房间找你,有好几次,我回了房间,但没有关上房门,祖母一声不响的走进来,盯着我正在打字的电脑,问我在干什么?被这样吓了好几次之后,我就习惯了,一进房间就锁门,这样不论是谁进来都得敲门才行。还有其他的一些我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行为,我就不再一一细数了。
其实,在搬回来住之前,我们一家人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要和老人顽固的生活陋习作斗争。虽然,曾经不断地安慰自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变老人几十年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慢慢来就好。 可是,我们的耐心,也在祖父母的“屡教不改”中,慢慢丧失。 也许,某一天,耐心就用完了。 然后,那根风筝线,就断了。风筝就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