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名了熊猫小课新开的”人工智能科普课“,第一节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误解。
误解一:人工智能会抢了人类的工作
确实,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但仔细想想,人工智能取代的主要是重复性劳动程度高的工作,比如以下领域:洗碗、装配、缝纫的流水线劳动;客户服务、电话营销这类固定对白的互动;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还有像分拣、数据录入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从重复劳动解放出来,提升整体效率和幸福感。就像洗衣机的出现为我们解放了双手。旧的工种消失,必然会出现新的行业和岗位。就如当初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力黄包车的消失,却出现了火车司机、汽车司机还有维修工、以及生产汽车的设计师、生产装配工等职位。
所以说未来必定是“人机协作”的未来,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能力,达到效率最大化。归根到底,不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而是不同人之间的比拼。
应该担忧的不应该是人和机器的差距,而是懂AI和不懂AI的人的差距。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人类的工作“这个问题,与其时刻活在失业的恐惧中,不如趁早了解AI,与时俱进,为未来做好转身的准备。
误解二:人工智能会拥有自我意识,最终发展失控,奴役甚至毁灭人类
人类的心智形成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化学反应,而AI是电子信息构建起来的程序,这两者有着天然不可跨越的鸿沟。
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现阶段人类对自身神经元的机理和神经网络的运行方式了解的尚不透彻连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都没有定论,要应用在AI身上更是未知之数。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独立进行常识性的推理、创造和规划,更别谈情感和欲望了。
说到底人工智能的未来如何,是造福人类还是作恶多端,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他。就像核技术,它能制造闻风丧胆的原子弹,但也能成为绿色能源的支柱。
误解三:人工智能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发展,是资本运作的泡沫
其实人工智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初现雏形了,最近几年的火热完全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数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已经在想着让机器代替人类思考了,真正出现“人工智能”这个名字,是1956年的时候。在美国的汉诺斯小镇,达特茅斯学院聚集了一帮科学家。这些大伽分为两派,一派,希望人工智能帮他们算出一切难题,被称作符号计算学派,另一派,希望人工智能像人脑一样思考,他们是神经计算学派。
虽然这帮聪明人也没讨论出啥结果,但至少敲定了大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
萌芽阶段:约瑟夫在1964年到1966年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语言对话程序,当用计算机输入语言与它交谈,它就能提取里面的关键词。根据这些关键词组成新的文字,做出回复。
1956年,科学家说10年内人工智能能成为世界象棋冠军!十年后,又说不出20年,它就能像人一样工作。后来却一次次地失败,当时甚至专门写报告指出人工智能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人工智能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70年代,本来经济就不景气,报告一出,更没人愿意在人工智能上投入财力研究了。
再次发展:十多年过去,符号计算学派的科学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行业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打包塞给人工智能。有了这些知识 ,它就是妥妥的行业精英。用到它的地方很多。70年代,在医学领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血液中的感染。
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根据数学知识,高等代数、概率统计、优化理论。掌握了各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像平时用到的网页搜索,看到的购物推荐,都是智能算法在发挥作用。
21世纪,全球化加速,互联网迅速发展,电子数据有了爆炸性的增长。人工智能拥有庞大的数据和越来越快的计算能力,2016年阿尔法狗以四比一战李世石,让人类震惊。升级后的阿尔法狗更是以0:3打败柯洁。
备注:以上内容均来自”熊猫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