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自序,我读了很多遍。
每当我读鲁迅的这一段话,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鲁迅先生曾说,“所谓回忆者,虽说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我想每一个曾有过理想的年轻人,或者说,做过梦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哪个不呐喊过,不彷徨过。
记得那会,我还不知天高地厚,曾捶胸顿足地,给群里的网友朗诵过这段序,心中的寂寞与愤懑可想而知。
我真的很久没和人聊文学了。
日复一日的工作,三点一线,使人感到乏味,感到绝望。
人是需要交流的。我独自生活了一年多,自认为自由是可以不顾一切的。
读书时,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不觉得生活单调。一旦从文学的梦里走向现实,又不免寂寞。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日子愈加苦闷,便愈加怀念过往——曾经彻夜长谈理想和文学的日子。如鲁迅的大毒蛇一样,寂寞缠住我的灵魂了。
谈文学对于我来说,近乎等于谈理想。谈理想,是多么美丽又多么悲伤的事情。
它着实令人窒息。
聊文学,人容易夸夸其谈,自己阅读量也远远不够,文人大多数都是清高的,甚至喜欢卖弄文字。读了点书的我,也不能免俗。
曾经在网络上遇到一位职业作家,我好奇地询问他——作家、作品如数家珍,表达准确,思想又成了体系,老师你到底读了多少书。他淡淡地说,五千多本吧。我掐指一算,一天一本,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也要读十四年。这位老师他才三十多岁。
之后,老师平静地对我说了一句——作家读几千本书再平常不过,只是很多作家不屑于提。
不屑于提!“不屑于提”这四个字,让我顿时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读书是一种修行,而不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到处风骚卖弄。这一肤浅的问题,让我十分羞愧。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在网上建立群聊,谈天说地,侃侃而谈了。
正因为如此,我也很久没有和别人聊文学了。偶尔有朋友找我聊文学作品,我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不言而喻。类似查找文献一样,我把一些读过的作家解读作家的文章推荐给朋友,共同探讨小说其中的意蕴。
当然,偶尔有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但彼此仍然保持尊重,这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平等的。不带有丝毫的偏见,足够真诚。
对于惺惺相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聊文学是一种彼此的慰藉。文学让人与人之间的很多交流,可以共振。肉体的欲望相对来说,容易满足,但精神上、心灵上的高贵与悲悯,却很难得到共鸣。人啊,一开口说高贵这个词,便显得俗不可耐。但是,伟大的文学与艺术,它一定是高贵的,带有悲悯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有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他说,当一个人对肉体上的享受越来越少时,那他对精神上的畅谈也就要求越多。
我想鲁迅口中的寂寞,大概也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