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生命尽头深度关怀笔记,里面记载了作者对于临终者关怀的体悟。
遇见这本书,是一刻talk的演讲里,被“如果提前到生命的尽头看一眼”这个标题吸引。
感觉这段视频里,有我需要的人生智慧。
在视频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老公出轨了,女人心情压抑了半年,之后查出癌症,在那一瞬间,女人惊奇的发现,老公出轨这件事,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这个故事,让我惊醒。
是的,老公出轨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老公出轨啊?这件事都不重要,那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不重要么?真的重要么?这两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交织。
01
书中有一篇写的是作者作为临终关怀者的特别感受,其中有一句话,感觉窥见了人心最理想的状态:他的内心可能会非常的坚硬,也会非常的柔软。
坚硬是指不会那么悲伤,很难有情绪波澜,遇事非常冷静。
柔软是指对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温暖的东西、幸福的东西超级敏感。
越长大越感觉,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感触力(感受力)。
对花草散发的味道、对孩童脸上的微笑、对老人面部的安详,你是否有真的体会,你是否觉得花草散发的味道,是它在对你表达爱意,是生命释放的爱意;你是否觉得孩童脸上的微笑,是他小小的心脏对世界的诠释,最本质的诠释;你是否觉得老人面部的安详,是释怀,是心底的沉静。
当心中能生出感触力,也就在这股力量中,孕育了自己,才能在这迷惘的世界中看到自己,从而能在成长中不迷失。
02
世界上没有声音,没有颜色,甚至再无生命。痛苦,就真实的摆在那里,好像任何的道理,在这份痛苦面前,都稍显逊色。
一位母亲失去了因白血病而离世的孩子。
这种情况下,作者找不到任何话语,来宽慰这位母亲,因为作者知道,任何一句话,对于失去孩子这份事实来说,都显得微不足道。
后来,作者利用自己记者的身份,把故事发了一篇文章,并附上了主人公的地址。
一周后,接到这位母亲来电说:非常感谢你们的报纸,她收到了全省一二百封的来信。
她说,她看完了所有的来信,把所有的来信都放在一起,放在自己的包里。随后她说了一句:“我现在感觉好受多了。”
读到这句话,我如释重负。
这位母亲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不是每一位失去孩子都母亲,都能被解救,也不是每一位面对人间实苦的人,都能遇见暖流。
当生命遇见实苦,我们该如何自渡。
世上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虚岁算法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诚然,杨绛先生面对女儿、丈夫先后离世的悲痛,并没有让其扩散,而是将悲痛化成墨水,在笔端流散,却流注永恒。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杨绛的精神,足以抵抗如此的悲痛。
我想:这种力量,是在人生的每一刻储蓄起来的,这种力量,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中历练出来的,这种力量,很平凡而伟大。
03
如果人生就要停在下一刻,那么你准备好了么?这问题问在人生尽头显得仓促,但问到现在刚刚好。
作者在一刻talk中演讲的标题是“如果提前到生命的尽头看一眼”,并在最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真的从生命的尽头获得了特别多的智慧,真的不要把它白白浪费掉,主要的目的是让现在过得更好。
人生过程中有很多疑惑,有很多过不去,有很多无法原谅,也有很多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我们深处其中,与之纠缠不休。直至死亡将临,这所有的一切都有了答案,这答案因与死亡对峙而得以现身,然而也会在转瞬即逝间,随死亡消散。
所以,请提前到生命尽头看一眼,哪怕闭上眼睛,让心去看一眼,相信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有了答案。
04
“就算我能够承受的住,但是,我为什么要承受呢?”有位病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读到这里,我的心揪住了,读不下去了。
我想与之辩驳,但,一时间感觉好无力。是啊,我为什么要承受呢?承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输了。
第二天五一放假,拿起书,我又一次与之交锋。
为什么要承受?承受?那分娩的痛苦,母亲为什么没有问过为什么要承受?
我想到了,是希望!
癌症病人的疼痛是在6级到8级,而母亲分娩的疼痛是在10级左右,虽然是十级,但天下愿为人母的女性却为之奋不顾身。
因为再难以忍受的疼痛,如果带来的是新生,是希望,那么我们“甘之如饴”,如果是死亡,哪怕是再小的不适,我们又何必忍受。
但实质是,不管是希望,还是痛苦,它都是有生命的象征,死亡是一个结果,是每个生命的结果。在这个结果到来之前,我们都有责任尽一条生命的责任,就是活,努力活,想尽一切办法活,想尽一切办法活好。
在这个结果没有到来之前的每一天,都是希望,也许希望的时间逐渐缩短,但是希望的意义却愈加纯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化身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