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浅见:汉语在没有白话之前,传递信息是以字为分界的,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字传神;比如千里兮共明月,简练而又富有诗意。白话之后呢,以句子为界。比如长句短句。这点与英语有共同之处。
现在既然已句子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媒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呢。
结合麦肯锡金字塔原理和逻辑写作,我就表达下自己的意见。
1,句子的分类
结合上述,既然句子是传递信息的载体,那么它是没有分类的。如果载体有分类,其所载的信息就无所适从。
所以句子无分类
2,信息的分类
我们时常混淆了信息的分类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句子有感叹句,陈述句,难道不是分类么。
错了。
是因为信息的分类才映射了句子的分类。也就是说句子的分类是幻象。
那么信息有几类?
参考西方经济学将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如果不懂得话,可以参考萨缪尔森、高洪志的西方经济学),信息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证信息和规范信息。
实证信息就是指这个对象是什么,有什么属性,特征,what it is。抽离他得外在,也就苦闷的很。
规范信息就是指这个对象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it be。有时候我们踯躅不前,是因为想得太多应该怎么样而不是他是什么。
在实证信息又可以分为两类:
陈述信息或者说描述信息。比如这是一座高楼,这是一位女生。姑且不说是否准确,这些句子都是在向外界传递当前对象是什么。
评价信息。评价信息通常意味着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这座高楼太高了,不好。一个不好,就代表了发言人的态度及看法。
规范信息呢。这个地方不应该停车。规范信息,带着一丝期许的意味,往往象征着教化。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
从电影角度区分,实证信息就是纪录片(这个是不恰当的例子)。规范信息就是教育片了(日本岛国教育片也是规范信息,至少是体位)
3,如何用
讲这么多,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用。如何实践。
区分是一个前提。区分什么信息。这个时候,麦肯锡的MECE就大有用处了。但是,德鲁克老先生说过,人是不同的。有的人习惯当面讲,用语言来学习;有的人习惯敲字,利用打字读书学习(所以,我认为简书上的各位,大多是后一个)。言归正传,MECE至少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手段。
区分之后,剩下的就是看待。
摘出实证信息,尤其是陈述信息,暂时忽略掉表情情绪(这个很难,我们都是情绪的动物,现有情绪后由理性),获得这种信息。
在了解陈述信息之后,考虑对方的评价。那怕对方来一句shit。
如今,我们面对了太多的规范性信息。你应该,应该,应该,缺少太多的实证信息。或者说缺少能够分清实证信息的人。
中央党校实事求是两边走,不就形象的说明实证信息很难了么?
所以,当下太多的应该,太少的实事求是。
例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