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谈了尹建莉老师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今天谈第二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上一本书的深化。
家长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教育孩子一个孩子如此之难?最挠头的是好像是怎么努力,孩子都没有啥变化,或者说,越努力,离期望值越来越远。有没有简单可操作的的办法?或者说“灵丹妙药”,告诉家长们怎么做,孩子才能成人成才,健康成长,此书在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方法一、回归自然养育
简单说,自然养育就是按孩子的生长规律办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即可,这样做,孩子舒服,大人不累,反自然往往是有问题的。
举例1:用不用“定时喂奶”,一些专家抛出“定时喂奶”的概念,理由是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一些妈妈宁可焦急地盯着钟表熬时间,也不肯哺喂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这是反自然的,国际母乳协会有一句著名格言“看孩子,别看钟”,再小的婴儿他也知道饱饿,母爱的直觉可以胜过任何的教科书,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喂奶的次数,就像他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
举例2:关于幼儿说话,孩子常常把“河流”说成“河牛”,把“六十六”说成“拗十拗”,这些都不用去过多关注,绝大多数都自然而然就好了。书中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关于纸尿裤的、关于婴儿车的,教育、抚养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会很多,任何一本书都不会全部找到答案,只需掌握大的原则,回归自然养育,反自然的少用或不用,“自然”远比人类高明许多。
谆谆教诲: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界和思维世界里有着庄严和不可思议的顺序,几乎所有造诣深厚的科学家都对自然的和谐与规律发出感叹,并充满宗教般的崇敬和痴迷。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他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着我们的焦虑。一旦真正了解了自然界的力量,就必然会获得寄托着一切幸福的灵魂深处的安宁。
方法二、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是因为,在这一类家长当中,孩子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不管绝对不行。孩子不按时睡觉是问题,不好好吃饭是问题,不穿袜子是问题,说话比别人晚是问题,腼腆是问题,好动是问题,不好动是问题,说脏话是问题,弄脏衣服是问题,做事磨蹭是问题,见人不爱问好是问题,太活波是问题,不活泼也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令家长焦虑,都需要被立规矩而改造。家长必须用用各种规矩,来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以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鲜,因为,我们在社会层面里出现了,极少数的混混,大家认为,混混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规矩太少。尹建莉老师对此,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给予不平衡,无力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满足孩子了,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的多,用物质代替了精神,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这种爱,不是有一大堆的物质堆场,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里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真的幸运。
尹建莉老师认为,“规矩太多,难成方圆”,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的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的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由于篇幅关系,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尹建莉说:“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一理论,有心理学基础,人的天性是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了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路滑到各种缺点的极限,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有相反的理,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管它,就会,越来越差劲。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上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不出如意孩子的深层次原因。
谆谆教诲,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的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二本书不同于第一本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认真研读此书的家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更加幸福和快乐,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