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艺术是怎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须品。作为一名艺术的门外汉,也对艺术有着憧憬,希望能够以一名专业人士的眼光去欣赏艺术,而不是每次看到艺术作品就会嘟囔一句:不错不错,这个艺术家我听说过……这种情形在我去卢浮宫参观的时候尤其明显,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我能做的却只是在它们前面拍照留念,想来真是无比汗颜。
我一直崇尚,如果喜欢一样东西,就要不断的深耕,直到拿到入门的门票,具备能够欣赏专业作品的水平。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人生的宽度。这也是我买这本《艺术的故事》的初衷。
《艺术的故事》的作者是贡布里希教授,高级英帝国爵士,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本书语言幽默诙谐,于朴实无华中娓娓道来,寓教于乐,不仅是一本美术的发展史,也是帮读者提升艺术鉴赏力的艺术作品。算上导论,全书共二十九章,我准备用二十九篇文章,把这本书用自己的学习的感悟和思考与大家共享。也算是对自己提升艺术鉴赏力的一种督促。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窑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的形状,现在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我觉得艺术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是有距离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艺术家跟我们之间有距离感。在印象中,艺术家总是显得与普通人格格不入,他们都是旷世奇才,创作的作品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而本书作者打破了我的这种思维定式。任何能力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水平的习得,还是我们普通人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觉得欣赏艺术作品困难,很大原因是没有成体系的去学习如何去鉴赏,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却想着一下就能够获得解读的能力,想想也不公平,艺术家用了无数个日夜创作的作品,用了一生去研习的能力,却让你在短短的一瞬间就能看透,天底下想必没有这样免费的午餐。我想我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学习。
很多时候,喜欢每样作品都有自己的理由,看到一幅风景画,想到自己的家乡,看到一幅肖像画,想到了自己故友,这些都是我们自然而然的感情。
在本书中,作家选取了非常多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我们能够即刻体会到艺术欣赏带来的美的享受。上面这幅素描是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给他的儿子作的素描。我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如果艺术家能够把美留在作品中,我们就会觉得他们能够不负众望。从上面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鲁本斯儿子的美貌,也能体会到他本人的骄傲。而下面这幅丢勒的作品,乍见之下却让我们有一丝不快,因为感觉到的不是显而易见的美。
他这幅画是他的母亲的肖像画,一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脸庞,就像鲁本斯画自己的孩子时的感情一样,丢勒应该也是充满爱意的去画自己的母亲,看到这幅画,我也会想起我的母亲,年过七旬的目前也是满脸的皱纹,头发斑白,美丽渐渐离她远去,但是她却是这世界上我最亲爱的人。如果能够克服自己初见作品时隐隐的厌恶感,仔细的去观察丢勒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的素描栩栩如生,都是精品。
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不在于它的题材。
西班牙画家穆里略画的破衣烂衫的小孩子,具有巨大的魅力,让人能够感受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快乐,回想起自己童年玩游戏的快乐的场景。左下角盯着小主人吃东西的小狗也能让人想起自己养过的小宠物。
对于某件事物美不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艺术表现也是这种情况。有时候影响人们对一幅画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上的某个人物的表现手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表现方式,内在感情表现强烈的作品容易让人喜欢,但是也不应该就此对比较难理解的作品不屑一顾。
作者提到,刚刚接触艺术的人喜欢赞扬艺术家表现自己所见事物的技艺,最喜欢看起来“逼真”的绘画,我小时候也喜欢绘画,每次临摹完一幅画拿给家里的大人,如果他们夸画的真像,我就会觉得自己画的不错。作者认为,虽然真实的摹写世界的技艺和耐心值得赞扬,但是细部描绘少的作品也未必相形见绌,比如下图伦勃朗的素描《大象》,我们第一感觉也是很“像”,但是细看,大象的皮肤只有寥寥几笔,只能说伦勃朗是天才。
现代艺术,很多时候脱离了“像”的感觉,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现代艺术的原因,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这也是我觉得我对艺术的发展更加迷惑的地方。记得小时候看到毕加索的画,我本能的感觉画的乱糟糟的,这也是被称为世界大师的人画出的作品吗?而实际情况是,我并没有对他所有的作品都有所了解,而只是看到了他最出名的作品,如果看到下面他的这幅图,也许艺术初级鉴赏者就会觉得:也挺像啊。
也就是说,毕加索本人是有能力做到“画得正确”的,如果他们不那么画,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其他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家是不是毫无缘由的改变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我们能够证明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画家的画法是不对的,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的不正确。
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艺术品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它们也是人为制作的,最初也是供人把玩、论价买卖的,虽然现在很多时候被装入画框、放到博物馆、挂到墙上。这也增加了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艺术创作有没有固定的规则?伟大的英国画家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在皇家美术学院向学生们演讲,说蓝色不应该画在前景,应该留给远处的背景,留给地平线上缥缈的山丘。而他的对手盖恩斯·巴勒为了证明这些规则是无稽之谈,画了下面的名作《蓝衣少年》,画中的少年身穿蓝衣在暖褐色背景的衬托下,赫然挺立在画面前景的中央。
没有任何确定的规则告诉我们一幅画或一副雕像什么时候算合适,也就不可能准确用语言来解释什么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作品都不分上下,也不意味着人们不能讨论艺术趣味的问题。艺术作品看得多了,就能够发现以前忽视的地方,时间久了,就能增长见识。也就会越来越能体会历代艺术家对于和谐的追求,体会越深,就越能鉴赏。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本书达到的一种境界。
我不想做这样一种人,学到了书中的某个简单论点,就陶醉于这个知识点中,冒充行家,而失去了真正的艺术享受。
看着眼前这本厚重的书,超过600页的满满干货,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就像一个探险家正要开启他的旅程,我也要深入艺术的海洋中去探险,也许会带回无数宝藏,也许一无所获,谁知道呢!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