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混沌大学做过一次分享,主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
听完之后挺有感触,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些观点,也加深了对音乐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通过艺术提高感性素质的意识。
1、音乐需要听懂吗?
音乐需要听懂吗?
我想首先看下问出这句话的情景。
在听《月亮代表我的心》、《沧海一声笑》等等类似的流行音乐时,我想我们都不会问。
会问出这个问题,大部分时候是在听经典的严肃音乐,比如古典音乐。
这时我发现甚至都不清楚什么叫严肃音乐,查了下百科的定义:
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歌唱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与歌唱方式所创作和演绎的音乐。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
这些音乐不似流行音乐,那么的节奏鲜明、结构简单,情感清晰集中,对于普通人而言,经常会感觉听不进去。
所以,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听不懂这些音乐我还要听吗?音乐需要听懂吗?
以前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说在听音乐的人中,有些时候会有一个鄙视链,听古典的看不起听通俗的,听摇滚的看不起听民谣的,听民谣的看不起听流行的等等。
其实,我感觉,音乐爱好是很私人的主观的,没有什么高低优劣,鄙视链也就没有什么必要,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装不是用来提升优越感的。
像我有时会古典音乐,有时会听摇滚和民谣,有时听纯音乐,也经常听流行音乐,只要好听我都喜欢,一点其他想法没有。
周海宏教授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感受纯听觉与纯情绪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听音乐,教授引入了一个概念叫联觉理论。
所谓联觉,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人皆有的共同感觉。
联觉是表现与理解的桥梁,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理解音乐靠联觉,这是人人都有的。
反映在音乐上就是,音乐通过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等几个属性,来引起我们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些高级复杂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产生能听懂和听不懂的感觉呢?
这是因为,在音乐作品中,有些会有准确、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比如,我们可以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听出激昂的情感,也可以在《春江花月夜》听出静谧柔和,流行音乐基本都在此列;
但是还有大量音乐作品没有联觉对应关系,或者对应不明确,不稳定,这时我们就会产生听不懂的感觉,这在严肃音乐中很常见,而这也对应了它们情感丰富多元的特性。
一般我们能从中听出一种基调,但是音乐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是我们上学时做的语文阅读理解题,我们分析的那么多,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实际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人家作者并没有想那么多。
同时,同一种曲子,不同演奏家演绎出来可能是不同的感觉,因为本身也会带入他们的理解。
严肃音乐,只是承载的内容更多,表达更丰富,它还是音乐,音乐就是用来听的,听出来多少什么全看自己,不用给自己那么大负担。
有了乐理知识,音乐背景,能听到更多的内容,但是呢,你同时也有可能被引导了,因为有了以上的一些基础,你在听音乐时会先入为主的给自己加了个思想框架,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想起自己之前到国家大剧院听过一场交响乐演奏会,说实话,我是真没听出来太多其他内涵。
但并不妨碍我给这场音乐会打高分,不妨碍我受到很深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那么丰富有层次的音乐。
我想,有时什么都不懂反而更纯粹,能更加专注于音乐的美。
教授总结了世俗上要求我们“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几个情况“怕不懂、想听懂、怕错误、理解错了”。
给听众留下了沉重负担,反而不利于音乐的普及,让大家错过好音乐。
没有什么对错,所以不要纠结听不听的懂,还是回归到纯粹的音乐欣赏上来吧。
2、多听经典音乐
音乐不需要听懂,可以尽情听音乐,但是听什么音乐最好有选择,因为音乐有好坏之分,教授鼓励我们要多听经典音乐。
我们常听的流行音乐偏向于节奏明快,简单鲜明,经典音乐会更加复杂强烈。
把音乐比成饮料做类比的话,流行音乐就像是白糖水、果汁,可乐,好喝但不经喝,而经典音乐就像是酒和茶,经得起细品。
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伟大作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可以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可以让我们融入更多的情绪。
这时,你可能会说,我听流行音乐挺好的,也很开心。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教授一句话,让我备受启发。
不是你没有经典音乐的需要,也不是你没有丰富体验的需要,而是你尚未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以下班回家举例,你一直是挤公交和地铁回去,但是你能说没有更舒适的专车回家的需要吗?
同样成本下,感受了专车的舒适便利,你还能回去吗?
每次坐专车回家成本过高,可能不太现实,但多听经典音乐好像没有那么高的成本。
3、音乐、艺术与感性素质
有句话说,热爱音乐的人热爱生命,更容易的获得幸福。
深以为然。
用教授的话说:
一个完善的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一般要运用理性素质,比如逻辑清晰、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体验人生幸福的感受,需要感性素质,感受敏锐、体验细腻、需要丰富。
感性素质高,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难以容忍脏乱差的存在;感性素质高,会更用心高质量的工作,尽善尽美。
而这里的感性素质,其实就可以通过音乐去追求提高,范围更大了讲其实就是通过艺术。
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美化生活,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推动人类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都希望追求成功,单纯依靠知识和勇气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也是不容易的,加上艺术提高感性素质可能是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
而对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感性素质,是我们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化创新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