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尔滨当小土豆”又火得像“淄博烧烤”。漫画小林说:对于他一个雷州半岛海边长大的小孩,那可是个不能想象,也无法想象的地点。我想说,对于我这个长三角长大的小孩,也一样。
不久前经董宇辉推荐,一夜间,仿佛全网都读起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一向跟不上潮流尤其是网潮,还是坚持先读了她的另一部小说《伪满洲国》。小说以编年体的形式,以公元纪年和三个不同的国号为章目,写了对于中国来说多灾多难的14个年头,从公元1932年(民国21年、昭和7年、大同元年)一直写到公元1945年(民国34年、昭和20年、康德12年)。通过描写一个个普通人多舛的命运,用客观冷静而又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东北地区在日寇控制的“伪满”统治时期,芸芸百姓的苦难岁月,那是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壮烈的死,更多人只能选择艰难的生的岁月。而东北,也是一块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都绕不开的土地。
小时候玩中国版图的拼图玩具,第一块取的总是像长颈天鹅一样的黑龙江省,总能摸到那个叫哈尔滨的省会,只知道那个地方很冷很远有个大兴安岭。后来,在一些影视剧里见到哈城的部分街区和概貌,没想到有诸多异国风情式的建筑,曾经也是个前卫潮流的地方。
如今,哈城的雪、冰、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都成了旅游的热门打卡点,我到是会想起横跨松花江上的那座铁路大桥,由沙俄攫取“东清铁路”的修筑权于一九OO年最早始建,建国后曾修建加固,抗美援朝时苏联缓助的军火都经此运往朝鲜。
在很多的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座桥的身影,主人公漫步江畔,看着桥下粼粼的江水,无论是夕照时还是在夜幕下,江面上都会如迟子建描写的那样“涌动着柳叶形状的金光”。
我天生怕冷也就不爱看雪,就想抽空去看看这江水,在某个夏天。